特朗普自二次执政以来,再次挥舞“关税大棒”,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这场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争端,不仅引发全球市场震荡,也让美国国内陷入物价飞涨、供应链混乱的困境。
面对经济压力,当地时间4月27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宣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制造了一种“战略不确定性”,让华盛顿在谈判中占上风。不仅如此,贝森特28日还进一步叫嚣称,“考虑到两国贸易长期失衡,中方应为降温主动迈出第一步。”换言之,在贝森特看来,中国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主动对美国“服软”。
贝森特描述,美国一手高举关税大棒,一手抛出谈判胡萝卜。他们向其他国家提出要求,必须取消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停止操纵货币、停止补贴本国劳动力和资本,只有这样,美国才愿意坐下来好好谈。
与此同时,贝森特还给出了一个堪称“荒唐”的理由,他声称中国应该主动降温,因为中国对美出口远远大于美国对华出口,比例达到五倍。贝森特认为,加征125%的关税,中国根本承受不了,他一再强调,中国的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很深,所以认为中国迟早会主动来谈,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说不定哪天他们会打电话给我。”
事实上,这种炒作心态也存在于特朗普身上,4月25日,特朗普在启程前往梵蒂冈出席教宗方济各葬礼的过程中声称,他和中国领导人通过了电话,还说“适当时候”会公布细节。然而,中国驻美大使馆迅速回应,明确表示没有进行任何关于关税的磋商或谈判,也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这件事在美国内部也引发了混乱,贝森特被问到是否了解特朗普和中国领导人是否通话时,居然表示自己不清楚,显得很勉强。按理说,美国财政部长应该清楚这种关键事务,毕竟财政部长是中美经济谈判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然而,美方的一系列说辞掩盖不了其经济受创的现实——数据显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较2018年增长11%,而关税成本的90%实际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可以说,这轮美方自己先挑起来的贸易战,结果却是先砸中了自己的脚——国内投资者信心动摇,市场波动剧烈,贸易伙伴纷纷寻求替代市场。美方一边单方面炒作“谈判”,一边又被中方接连打脸。
4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表示,中美双方根本没有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4月25日,中方再次强调,美方不要混淆视听,不要制造假消息。
即使面对中方连续两次公开辟谣,贝森特在节目中仍然硬撑,说中国的否认是“面向不同受众的策略”,但美国农业部部长布鲁克·罗林斯又在CNN节目中声称,美方每天都在和中国、以及其他近百个国家谈判,两边说法自相矛盾,美方内部显然也没统一口径。
于是,4月28日,外交部不再陷入“是否谈判”的文字游戏,而是直指问题本质,对美反将一军称,“如果美方真的想解决问题,就应彻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停止威胁讹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对话”。
这种立场并非空洞表态,而是以强大反制能力为后盾。现如今,中国通过削减对美天然气进口六成份额,转而与俄罗斯签订巨额能源订单;大豆缺口由巴西填补,汽车等工业品则通过国产替代实现供应链自主。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贸易战加速,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纷纷扩大本币结算,进一步动摇了美元霸权根基。
在这种背景下,美方还在继续放出各种假消息,试图施压中国。然而,不管美方怎么施压,中国的立场一直很清晰,不惹事也不怕事,不会被带节奏。中国的对美关税反击措施是针对美方挑衅做出的正当反制,同时中国也在努力拓展其他市场,减少对美依赖。
反观美国,虽然嘴上说得响,但实际上国内对高关税政策的不满声越来越大。美国农民、制造业工人以及零售商纷纷抱怨关税增加了成本,削弱了竞争力,多家行业协会也公开呼吁特朗普政府尽快结束贸易战。可以说,特朗普政府高估了自己在谈判中的筹码,低估了全球市场对不确定性的反应。
回到中美这场所谓的“谈判”,贝森特的发言其实暴露了美方的真实心态——他们不是想要谈判取得互利结果,而是想通过极限施压,让中方单方面让步。这种思路本身就注定了难以成功,毕竟,中国早就做好了应对各种局面的准备。
总之,美方炒作的所谓“谈判占上风”,不过是自我安慰,美方一边施压,一边虚构谈判进展,无非是想稳定国内局势,安抚市场情绪,掩盖自身政策失败的事实。而中国则以实际行动反击了这种虚假叙事,展现了大国的稳重和自信,无论未来局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改变节奏。
归根到底,特朗普政府想用关税大棒逼中国服软,是不现实的,任何低估中国意志和能力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代价,中方用连续辟谣的方式反击了美方自说自话的谈判炒作,也向世界清楚传递了信号:面对挑衅,中国不会退让,但也不会关上谈判大门。该说的话,中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剩下的,就看美方能不能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