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伊朗与以色列在 6 月 24 日达成停火协议的消息传遍中东时,也门胡塞武装的反应却让这场脆弱的和平蒙上阴影。这个长期活跃在红海沿岸的什叶派武装,在停火协议生效后三小时便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停火协议与我们无关,以色列必须为加沙的苦难付出代价”。胡塞武装政治局成员穆罕默德・布海提的声明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胡塞武装的强硬姿态并非偶然。自 6 月中旬伊以冲突白热化以来,胡塞武装已向以色列发射 25 枚弹道导弹和无人机,其中 6 月 15 日与伊朗协调使用的 “巴勒斯坦 - 2” 型高超音速导弹,直接命中特拉维夫的军事目标。
这种密集的打击节奏,与伊朗试图通过停火换取喘息空间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当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停火后高调宣布 “取得胜利” 时,胡塞武装却在声明中七次强调 “解除加沙封锁” 作为停火前提,这种分歧揭示了两者战略目标的本质差异。
更值得玩味的是,胡塞武装此次行动刻意避开了对美国的直接对抗。尽管其控制的萨巴通讯社曾谴责美军袭击伊朗核设施,并扬言重启对红海美舰的攻击,但在 6 月 24 日的声明中,所有矛头都指向以色列,未提美军一个字。
这种 “精准打击” 策略,既延续了对伊朗的支持,又巧妙地将自身定位为 “加沙正义的捍卫者”,成功规避了 “伊朗代理人” 的标签。
胡塞武装的行动迅速引发连锁反应。6 月 28 日清晨,以色列南部多地拉响防空警报,以军宣称拦截了一枚来自也门方向的导弹。这是停火协议生效后胡塞武装的第三次袭击,也是其首次使用改良版 “火山 - 2H” 导弹。
这种射程覆盖以色列全境的武器,让特拉维夫的民众再次感受到头顶悬剑的威胁。而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的回应充满火药味:“胡塞武装的挑衅将付出代价,以军已做好打击也门境内任何目标的准备”。
面对胡塞武装的持续攻击,美国的态度显得颇为矛盾。一方面,白宫在停火协议达成后多次强调 “地区稳定的重要性”,国务卿布林肯甚至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也门重建;另一方面,美军 “艾森豪威尔” 号航母战斗群却在红海北部频繁活动,其搭载的 F-35 战机每日执行至少 12 架次的侦察任务。这种 “口惠而实不至” 的策略,被胡塞武装发言人嘲笑为 “用航母护航停火协议”。
胡塞武装的坚持背后,是对自身战略价值的清醒认知。作为控制也门三分之一领土和红海重要港口的武装力量,其对曼德海峡的实际掌控,足以影响全球 5% 的石油运输。
这种地理优势,让胡塞武装在与美国的博弈中握有独特筹码。即便在 2025 年 5 月与美国达成红海停火协议时,其首席谈判代表仍明确表示 “协议不适用于针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如今,这种 “有限停火” 策略正在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随着胡塞武装的导弹不断划破中东的夜空,地区局势的不确定性持续攀升。伊朗的停火协议如同沙滩上的城堡,在胡塞武装的持续冲击下摇摇欲坠。
而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又可能将冲突引向更危险的境地。当大国博弈的棋子在棋盘上激烈碰撞时,红海的波涛依旧汹涌,加沙的苦难仍在延续,而胡塞武装的导弹尾焰,正成为这个动荡时代最刺眼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