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因洗衣服被邻居打了一耳光,他62岁的妻子杨绛立即冲上

谦与谦寻 2025-06-30 12:53:36

1973年,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因洗衣服被邻居打了一耳光,他62岁的妻子杨绛立即冲上去还手,没想到被邻居按在地上,提起来,又摔下,最后狠狠扔到一堆木架上。 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午后,北京三里河的宿舍楼里,空气中弥漫着老旧建筑特有的潮湿气息。36岁的钱瑗正在公共水房里搓洗衣物,水花溅起,带着肥皂的清香。 她大概想不到,一场毫无征兆的暴行正向她袭来。邻居林非的妻子赵凤翔端着一盆脏衣服走了过来,蛮横地命令钱瑗顺便也给洗了。 钱瑗自然没有同意,这个温和了一辈子的女人,骨子里却有着知识分子不卑不亢的坚持。拒绝的话音未落,一个清脆响亮的耳光便扇在了她的脸上。 钱瑗被打得蒙了。那时杨绛已经年过六旬,平日里连说话都轻言细语,此刻她闻声从屋里冲出来,眼中迸发出的是护女怒火。她没有丝毫犹豫,冲上去便要还手,护住自己的女儿。 然而,一个常年伏案写作的老人,如何是身强力壮的中年妇女的对手?杨绛几乎是瞬间就被对方制服,被死死按在湿冷的水泥地上。 对方没有罢休,竟揪着她的衣领,将她整个人提起来,又重重摔下,最后用尽全力,将她瘦弱的身躯狠狠甩向墙角那堆杂乱的木料架子上。 这场闹剧最终在钱瑗请来居委会干部的干预下才得以收场。但留在心里的那道伤疤,却远比身体的瘀伤更深、更痛。 钱钟书和杨绛是出了名的与世无争。杨绛先生后来在散文中写道:“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 他们一生追求的不过是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他们的家被杨绛形容为人生的客栈,迎来送往,只求内心的安宁。 钱钟书更是带着一股痴气,生活上的事一窍不通,打翻墨水瓶、弄坏台灯是家常便饭,全靠杨绛一句句不要紧,有我呢来兜底。 钱钟书的母亲曾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这是一个将精神生活置于一切之上的家庭。他们的日常不是对坐读书,就是一同背诗,甚至会为诗句中哪个字用得不够妥帖而争论不休。 女儿钱瑗便是这片丰沃土壤中长出的最美的花。她自小聪慧懂事,体恤父母。 她继承了父母的才华,从北师大俄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最终成为博士生导师,是语言学界的权威。她从不像娇生惯养的独女,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洗衣做饭样样拿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温润如玉、与人为善的家庭,却成了被攻击的目标。 邻居林非一家,似乎将恶意倾泻在这个书香门第上当成了某种乐趣。而赵凤翔如此放肆,是个人品性的低劣,那时她骂钱瑗的那句臭寡妇,戳中的是钱瑗心中最深的痛。 钱瑗的第一任丈夫王德一是她在北师大的同学,两人情投意合,婚后甜蜜。然而在1970年,王德一不堪忍受无端的污蔑,悬梁自尽。 这段仅仅维持了两年的婚姻,给钱瑗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邻居的辱骂是在她血淋淋的伤口上撒盐。 所以,杨绛的冲动和钱瑗的愤慨,不只是因为一个耳光,还是因为她们长久以来秉持的含忍哲学,在那一刻被彻底击穿。 杨绛能在污秽的厕所里,把便池盖擦得一尘不染,然后坐在上面安然看书。但她们无法忍受来自一个邻居,毫无来由的、纯粹发泄私欲的、针对个人伤疤的恶意攻击。这触碰了他们作为人的底线。 钱瑗看似柔弱,实则坚韧。她没有被苦难击垮,在1974年,她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了新的家庭,并用全部的爱赢得了继子的心,将日子重新过得有声有色。 她对父母的孝顺更是无微不至,在钱钟书晚年生病后,她搬回父母身边,变着法儿地照顾两位老人,成了他们晚年最大的精神支柱。 杨绛这位最贤的妻,在关键时刻展现了惊人的刚。她的反抗虽然失败了,但那一刻的她不是学者,也不是作家,只是一位拼死保护幼崽的母亲。 她的一生都在为这个家撑起一把伞,抵挡外界的风雨。无论是战乱年代的奔波,还是特殊时期的凌辱,亦或是丈夫生活上的笨拙,她都以柔克刚,一一化解。 多年以后,当钱瑗因癌症先一步离去,当钱钟书也撒手人寰,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时,她写下《我们仨》,平静地回忆往事。书中更多的是一家人相守的温馨与甜蜜,对这场屈辱的冲突却着墨甚少。 信息来源:央广网-走了105年,杨绛先生回家了 中华网-杨绛:钱钟书心中“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悦读 |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读她 《我们仨》

0 阅读:1
谦与谦寻

谦与谦寻

你是潮流的引领者,每一次亮相都惊艳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