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为啥以前高考不让考生知道分数后再报志愿,而是采用一种叫做估分的制度? 1977年,高考恢复之初,志愿填报的规则堪称极致。考生甚至要在踏入考场前就交出志愿表,这无异于蒙眼下注,将未来完全交给运气。 考完之后能做的,唯有等待,一张录取通知书是唯一的胜负手,收不到便直接出局,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模式持续数年后,才逐步调整为考后填报,不过,一个关键信息依然是“国家机密”——考生的确切分数。 那么,为何要坚持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盲选”?这其实是一种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策略。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信息壁垒极高,考生填报志愿如同摸黑过河,心态普遍趋于保守。 一个自我估分500分的考生,通常不敢冒险填报录取线恰好在500分上下的学校,为了求稳,他很可能会选择一所往年录取线在480分,甚至450分的院校。 当大多数考生都自觉地向“低配”方向选择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宏观效应出现了:整体录取率反而得到了提升,这种做法有效避免了高分考生扎堆冲击顶尖名校,最终导致集体落榜的悲剧。 有专家指出,估分填报虽有盲目性,却是在当时条件下,一种同时保护考生与高校利益的务实选择,有效控制了高分落榜的人数。 可是,当知分填报的时代来临,考生终于手握确切分数时,情况却变得复杂起来。一旦一个考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考了500分,不愿“浪费”任何一分的心理便会占据上风。 此时,志愿填报不再是保守的权衡,反而容易演变成一场激进的冲刺,考生不再满足于稳妥的480分院校,而是纷纷把目标瞄准500分甚至更高门槛的学府。 结果可想而知,高分考生集中涌向少数名校,不仅推高了这些学校的录取线,更造成了大批高分考生扎堆落榜。 新浪网——高考为何要估分填志愿 专家:为了免高分考生落榜2003-07-11
高考288分,只能填报专科学校或者民办本科(网上查询得知)。基本上可以确定,凭借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