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这次算是把“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6月27日,加拿大工业部长梅拉妮·若利在推特上甩出一则重磅声明,要求中国安防巨头海康威视在120天内关停加拿大所有业务。消息传到温哥华唐人街,当地华人安防经销商老张直接把刚进的200台海康摄像头堆到仓库最里面——“这都成烫手山芋了,谁知道加政府下一步还会整啥幺蛾子?”更讽刺的是,加拿大边境服务局的数据显示,就在政府宣布制裁的前三天,蒙特利尔一家安防公司刚从中国进口了价值37万加元的海康设备,现在全砸在手里了。 一、二十年老剧本:加拿大对华科技企业的“精准打击” 这场看似突然的制裁,实则是加拿大政府蓄谋已久的“老套路”。早在2022年,加拿大就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三家中企剥离在加锂矿投资,涉及金额超1.76亿元人民币。去年11月,TikTok也成了“国家安全威胁”,被迫关闭加拿大业务。而这次针对海康威视的行动,更是将这种泛安全化操作推向极致——工业部长若利在声明中反复强调“基于安全情报机构证据”,却始终拿不出任何实质性内容。有加拿大本地安防企业负责人私下透露:“所谓‘安全风险’,不过是某些利益集团为保护本土市场编造的借口。” 海康威视在全球安防市场的地位,或许能解释加拿大为何如此忌惮。数据显示,这家中国企业占据全球近20%的市场份额,其智能摄像头、视频分析系统等产品,凭借高性价比和技术优势,早已打破霍尼韦尔、博世等西方企业的垄断格局。2024年,海康威视推出的观澜大模型交通卡口抓拍系统,将安全带检测误检率降低75%以上,连美国加州交通局都悄悄采购了300套。加拿大政府这时候跳出来“封杀”,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背后的政治操弄。 二、政治投名状:加拿大在中美博弈中的尴尬抉择 加拿大此次对华强硬,更深层的动因藏在其复杂的国际政治处境里。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加拿大在中美博弈中始终试图在经济利益与政治立场间走钢丝。今年6月,加拿大因数字服务税问题与美国闹得不可开交,特朗普甚至威胁停止所有贸易谈判。在这种背景下,加拿大急于通过对华强硬姿态向美国表忠心,试图缓解来自北方的压力。 这种“丢卒保车”的策略,最终伤害的只能是加拿大自身利益。2023年中加贸易额仍达890亿美元,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加拿大政府似乎选择性遗忘了这一点——就在海康威视被制裁的同一天,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公司CEO希门尼斯公开抱怨:“我们想从加拿大造船厂订船,可他们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内交付,最后还是得找中国企业。”这种自断臂膀的做法,连《温哥华太阳报》都看不下去,发文批评政府“用意识形态绑架商业逻辑”。 三、中国企业的反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 面对加拿大的无理打压,中国政府和企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第一时间发声,敦促加方“停止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并强调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中企权益。海康威视也迅速回应,明确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并指出加拿大政府的决定“缺乏程序公正和透明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并未因加拿大的封锁而停滞不前。今年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9.1%;“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达9.24万亿元,中国外贸的韧性正在全球市场上持续显现。浙江的安防企业已经研发出可与海康威视媲美的AI监控系统,成本却低30%;广东的跨境电商团队更是把直播镜头对准了智能摄像头生产线,通过TikTok直接对接中东、东南亚客户。 四、历史的镜鉴:加拿大正在重蹈美国的覆辙? 这场风波背后,是两种发展理念的碰撞。当加拿大政府用行政命令取代商业逻辑时,他们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更让中加关系蒙上阴影。有加拿大智库报告指出,过度依赖“国家安全”借口打压中国企业,将导致加拿大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进一步边缘化。反观美国,虽然长期制裁华为、海康威视等中国企业,却未能阻止中国在5G、安防等领域的技术突破——2024年,中国安防企业在全球专利申请量中占比已达42%,远超美国的28%。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政治化的经贸手段,何时才能停止?当加拿大政府在渥太华的会议室里讨论“国家安全”时,蒙特利尔的小商户正为买不到高性价比的安防设备发愁;当温哥华的政客们在社交媒体上宣扬“去中国化”时,多伦多的华人社区却在用海康摄像头守护着自己的商铺。这种割裂的现实,或许比任何制裁都更能说明问题。 你认为加拿大政府的做法是“保护国家安全”还是“政治操弄”?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让我们看看理性的声音能否穿透意识形态的迷雾。 (信息来源:环球网2025年6月30日《加拿大无理要求海康威视停止运营 中方坚决维护中企权益》、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年6月29日《牛弹琴:神奇的加拿大,最近又得罪了中美》)
意料之中加拿大刚刚证实了6月30日凌晨,距离征税截止只剩几小时
【52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