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岁的吴清源,被带到了段祺瑞的总理府。一盘围棋下来,他将自称“七段”的段祺瑞杀的片甲不留!段祺瑞输了之后,气得把自己关进屋子里,连早饭都没吃!然后,吴清源成了段祺瑞府上的棋客,每月领取100块大洋,专门陪段祺瑞下棋。 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北洋之虎段祺瑞输棋后孩子气的恼怒,但很少有人去深究他怒气背后的复杂心态。段祺瑞是真爱围棋,也确实是当时政界的第一高手。 后来的陈元帅曾评价他:一生干了很多坏事,但对围棋还算干了些好事。 他府上养着一众棋客,这些人棋艺高超,但更懂得人情世故,陪老板下棋,总会不着痕迹地让一手,让段祺瑞在棋盘上也能享受到运筹帷幄、大杀四方的快感。 久而久之,段祺瑞对自己棋力七段的认知,难免有些水分。 吴清源的出现瞬间戳破了这层权力和奉承构筑的泡沫。这个11岁的孩子不懂什么叫让棋,他的世界里只有棋盘上的胜负,他的棋路凌厉、纯粹,不带一丝杂质。 这一败对段祺瑞而言,是面子上的难堪,也是内心深处对真功夫的震撼。他把自己关起来,气的或许不只是输,更是气自己沉溺于虚假的胜利太久。 所以,当他第二天拿出一百块大洋时,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雇佣,而是一种投资,一种对纯粹才华的激赏与保护。 他或许隐约感觉到,眼前这个孩子的未来,将远远超出他这座总理府的格局。 这每月一百块大洋,在今天看来或许只是一个数字,但在近百年前的北平,它是一家人安身立命的基石,更是一个旷世奇才得以潜心棋道的启动资金。 当时北京一个普通警员的月薪不过十几块大洋,大学教授的月薪也不过几十块。 这一百块大洋,意味着吴清源的家人不必再为生计发愁,意味着这个瘦弱的少年,可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黑白世界里,不必再为明天的一粥一饭而分心。 说白了,段祺瑞用他的权势和财富,为吴清源撑起了一把至关重要的保护伞,让这颗本可能因贫困而凋零的火种,有了熊熊燃烧的机会。 然而,段祺瑞的庇护是短暂的。1926年,随着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被迫下野,吴清源的这份高薪工作也戛然而止。对年仅12岁的吴清源来说,他必须为自己的棋道寻找新的出路。 那段在段府的经历,给了他物质上的保障,还让他以棋坛神童的名声,获得了敲开更高殿堂大门的钥匙。这扇门最终通向了日本。 14岁吴清源东渡扶桑,这个在段祺瑞面前毫无惧色的少年,开始了他真正孤独而辉煌的求道之路。他要面对的不再是懂得爱才惜才的中国政客,而是整个日本棋坛三百年来固若金汤的传统和尊严。 他与挚友木谷实共同掀起的新布局革命,彻底颠覆了当时以小目为正统的围棋思想,将围棋的视野从边角实地的争夺,引向了更为宏大自由的中腹。 这是技术的革新,也是思想的解放,被后来的文学巨匠川端康成誉为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 如果说新布局是他对围棋理论的贡献,那么真正奠定他昭和棋圣地位的,则是那残酷得近乎决斗的十番棋。 从1939年到1956年,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吴清源凭一己之力,在十番棋的战场上,将当时日本所有最顶尖的七位超一流棋士,包括藤泽库之助、坂田荣男、高川格等全部击败,并且是将他们降格处理。 这意味着他把所有同时代的对手,都打到了需要被让子的地步。这在围棋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记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用棋子独自一人对抗了一个国家的围棋巅峰。 他的一生是棋盘上的王者,也是身份认同上的漂泊者。战争期间,他为能继续下棋而被迫加入日本国籍,战后又因身份问题备受困扰。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文化的根从未断绝。他晚年潜心研究21世纪的围棋,倡导六合之棋,其思想内核,充满了中国《道德经》里中和、平衡的智慧。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段祺瑞与吴清源“棋斗” 输棋生闷气仍资助学费 北京日报-吴清源——一生一世一棋局 中新网-吴清源重侄孙女忆其往事:始终没有忘记福州话
1925年,11岁的吴清源,被带到了段祺瑞的总理府。一盘围棋下来,他将自称“七段
谦与谦寻
2025-06-30 23:25:1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