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严惩!近日报道,上海一女子躺在12楼家里的床上休息,从衣柜反光看到窗外有东西晃,她立马扭头,竟发现一陌生男子在窗外偷窥她,她没在意,以为男子走错了,没想到,第二次下大雨,男子连伞都没撑,又站在自己窗外,女子吓得不轻,买来监控,第三次拍到了让她浑身哆嗦的画面。 “那种感觉太恐怖了,就像被猎人盯上的猎物。”王女士住在上海某高层小区的12楼,卧室窗户正对着两栋楼之间的连廊。这种设计本是为了方便居民通行,没想到却成了偷窥者的“最佳观景台”。 那天,王女士正悠闲地躺在床上刷手机,忽然注意到衣柜的镜面上有个黑影在晃动。起初她还以为是错觉,可当她转头看向窗外时,竟然看到一个陌生男人站在连廊上,正伸着脖子,直勾勾地盯着她的卧室。 她吓得立刻缩进被子里,脑子里闪过无数可怕的念头:“他是在看我吗?他站了多久?他会不会有更可怕的企图?” 她安慰自己,对方可能是走错路了,或者只是在等人。可几个小时后,外面下起了大雨,那个男人又来了。这一次,他甚至没打伞,就那样站在雨里,一动不动地望向她的房间。 第二天,王女士立刻在家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果然,那个男人又来了。监控清晰地拍下了他的样子,他站在连廊上,左右张望,确认四周无人后,便死死盯着她的窗户,仿佛在等待什么。 “他绝对不是路过,而是有预谋的。”王女士确信,自己遇到了偷窥狂。她不再犹豫,直接报了警,偷窥者袁某很快就被警方行政拘留。 其实,这种偷窥行为,远不止是“偶然的好奇”。心理学研究发现,偷窥者往往带有某种扭曲的满足感,他们享受的是窥视他人隐私的权力感,有些人甚至会反复踩点,观察目标的生活习惯,一步步升级行为,袁某被抓后,也表示他并非第一次偷看王女士了。 更可怕的是,很多偷窥案并非孤立事件。不少入室盗窃、骚扰甚至更严重的犯罪,都是从“偷看”开始的。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都市的居住模式正在系统性地侵蚀着个人隐私边界。房地产开发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设计出密集的“握手楼”、“对视房”,导致许多住户不得不终日拉紧窗帘。上海这起事件恰恰就是因设计上缺乏隐私考量,才造成的。 要知道,家本该是最让人放松的地方。可当有人恶意窥探时,这份安全感就被彻底打破了。王女士的遭遇有力地说明了,偷窥不是小事,而是对个人隐私的严重侵犯。 毕竟,隐私权不是锦上添花的附加品,而是维护人格尊严的底线要求。希望法律能更严厉地惩处这类行为,也让更多人意识到,自己的家,不该成为别人的“观察室”。
信息来源: 光明网|《女子躺床上休息时,发现衣柜有倒影来回动……上海警方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