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去天马山赛道试驾了IONIC 5 N,这是一次我期待已久的试驾。
之一唯一一次驾驶韩国品牌的新款电车,是去年在印尼雅加达,去见当地一位华人企业主的时候,交流当地电动车市场的时候,她把自己的IONIC 5给我开了开。
只开了十分钟,记忆是很清晰的——韩味Model Y。
驾驶性相当成熟,车舱内第二排乘坐空间大幅优于特斯拉。内饰设计和配置中规中矩,和中国车比必须算是朴素。车机比特斯拉和中国新势力的水准差,和欧洲老牌车厂相当。
如果不看中国车企,其实韩国现代起亚集团就是全球的相对年轻的「造车新势力」,现代化的汽车浪潮,源于欧洲,然后美国,然后日本,再然后是韩国。
但站在国人的角度,我们才是最新的来者,韩国已经算是有几十年经验的江湖老势力了。
这种「老」,其实解释了,为何IONIC5的驾驶性很好,空间设计非常牛逼,但车机电脑却并不敏感和突破。国际老牌大厂在这个时代版本的解题思路是非常雷同的。
IONIC 5 N大概定位类似于这款车的Golf R版本,性能强悍了许多,具备一定的赛道玩耍能力。
这款车的驾驶感受会让我想起BBA中的奥迪的性能车系列RS。
就是你用日常驾驶的心情去对待它,它就是一台普通公路车,正常好开。
但如果你想要残暴,它具备残暴的能力。然而这样的残暴是相对容易控制的,也会给你足够的信心,对驾驶员没有提太高的要求。
试了天马山赛道,也玩了金卡纳。
活动组织者对我们很开放,教练也没有非常条条框框的来束缚大家,自由度是给够了。
半天跑下来,我没有记住任何一条IONIC 5 N的性能参数,但我能非常清晰的记住那种试驾的感觉,能记得非常非常开心!
第一,这车的信心非常足,车身姿态的控制、刹车制动的感觉、转向的精准、模拟换挡和引擎声浪的真实,都给我很好的感受和信心。
要注意,这些元素并不旨在无限的激励和鼓舞驾驶者的热血,太多热血可能要出事的。他们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娱乐我、让我开心、但更重要的是给我清晰的反馈、合理的预期和稳定的心态。
这台车开起来并不夸张,也不胆小,正合适着。它的产品参数和宣传,也是给我一样的感觉。
当然这和很多人推崇的,「从营销开始反向造车的理念」,是不一致的。这一点,见仁见智,也见时间。不同的时间长度,同一个人,也会给予不同的答案。
第二,想特别说一下模拟的换挡声音和引擎声浪。
我之前试驾极氪007GT,产品经理陪我一起开车。我当时就提了一个小建议:也许模拟声浪不需要太「科技感」,太像星际迷航里的配音。因为从用户心理角度出发,当一个人真的在感受驾驶时,他也许最需要的是「模拟人类在驾驶汽车时的声音记忆」,这种记忆需要从上个世纪的燃油车驾驶声音中真实的提取和还原。这正是IONIC 5 N所做到的。
「真实」对人类感官和心理的触动和满足,是无价的,是持久的。人造的电子音乐,会带来一时的欢愉,和多数时候的空虚。
第三,散热是电动车的局限性。
每大概全力玩耍两圈,第三圈教练就会提醒我们放慢车速,不踩刹车,开一圈养生圈。教练说是让车更充分的休息和散热。
我想你开着保时捷和宝马的高性能车下赛道,绝对不需要这样做。
这其实是今天电车在高性能领域的致命通病。无论是电机还是电池包,都不能非常有效的快速散热,而高温会非常影响他们的性能输出和正常安全的工作。
我早年在新势力工作的时候就对此有所了解。很多高性能电车为了刷出一个好成绩去做宣传,背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有些类似高水平运动员强行打封闭上场拼一把,成绩是出了,身体可能不行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法拉利不造纯电车是完全正确的。
最近新闻说他们要推迟,但我的建议是他们应该取消这个计划。
Ionic 5 N这样的产品还是有存在合理性的,这车还不是那么贵,也不是那么追求极致的性能体验。
总有这样一群人,想要这样一台车:平时买菜买的舒服,偶尔玩耍玩的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