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的果子是不是被我们摘了?很多人说,我们现在是伊拉克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而美国在伊拉克打了一仗,却没有将伊拉克的油田占有,最后反倒是给我们做了嫁衣裳。 这个说法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实际上是倒果为因了。 2024 年,伊拉克对华石油出口量达到 6383 万吨,占其原油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稳稳占据伊拉克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的位置。而美国呢?当年在伊拉克战争中耗费近万亿美元,如今在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仅剩 18 万桶 / 日,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 2003 年美军入侵伊拉克后,原本以为能直接掌控这个石油储量全球第二的国家。美国先是主导制定伊拉克新石油法,试图将 65 个油田的开发权交给西方公司,初期利益分成甚至高达 75%。 可现实却狠狠打脸。伊拉克反美武装频繁袭击油田,2006 年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针对西方石油设施的攻击。埃克森美孚等美国公司在安全压力下,最终在 2024 年彻底退出伊拉克市场,把西古尔纳 - 1 油田的主导权拱手让给中石油。 不仅如此,美国的战争不仅没带来预期的石油收益,还让伊拉克成了 “脆弱的供应国”。国际能源署(IEA)指出,中东局势动荡导致伊拉克石油出口风险激增,而中国却通过技术合作和本地化运营,稳稳吃下伊拉克三分之一的原油产量。 中国能在伊拉克石油市场崛起,靠的不是硬抢,而是 “巧劲”。以中石油为例,接手西古尔纳 - 1 油田后,不仅将日产量从 55 万桶提升至 60 万桶,还制定了分阶段增产到 120 万桶的计划。 在技术上,中国团队针对伊拉克 “世界热极” 的气候,独创 “防中暑管控方案”,用红旗、黄旗、绿旗分级管理高温作业,项目连续 600 万安全人工时无事故,连埃克森美孚都邀请他们去全球安全论坛分享经验。 除了油田开发,中国还通过基建换石油的策略深化合作。振华石油在东巴格达油田部署的 5449 米超长水平井,不仅创下伊拉克纪录,还带动当地就业,让原本对外国公司充满敌意的部落酋长主动要求中企留下。 中国电建承建的 679 所学校和多个电厂项目,更是让伊拉克民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合作的好处,哈法亚油田的天然气处理厂每年发电 50 亿度,满足 200 万户家庭用电,直接把 “石油换电力” 的口号变成了现实。 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最终成了中国能源战略的 “助攻”。从埃克森美孚退出西古尔纳油田,到中国承建的学校和电厂遍布伊拉克,这场 “摘果子” 的背后,是中国用技术、基建和互利共赢策略,在中东棋局中走出的一步妙棋。
伊拉克的果子是不是被我们摘了?很多人说,我们现在是伊拉克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而美国
岁月静好坊
2025-07-01 14:14:06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