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家时,却被一旁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同志,你还没买票呢?” 阎锡山1883年出生在山西五台县河边村,家里条件还不错,算得上殷实商人。他小时候丧母,外祖母拉扯他长大,九岁开始念私塾,十六岁帮着家里管钱庄。1901年,他考进山西武备学堂,算是正式踏上了军旅路。1904年,他跑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还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脑子里装满了革命的想法。1909年回国后,他在山西新军里崭露头角。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带着太原起义一举成功,推翻了清廷在山西的统治,当上了都督。从那以后,他在山西掌权整整38年。他搞了个“村本政治”,五户一邻、二十五户一闾,村里设村长,基层管理还管点警务。他还弄了《人民须知》《家庭须知》,推儒家那一套,建村公所、息讼会,组织“保卫团”训练年轻人。这些招数让山西社会挺稳定,外面乱哄哄的时候,好多邻省灾民都跑来投奔,山西还得了个“模范省”的名号。 教育上,阎锡山也没闲着。1918年,他启动“山西教育年计划”,到1921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70%,建了差不多2万所学校。他还推“六政三事”,搞水利、种树、禁烟啥的,农业发展得不错。他建了太原兵工厂,弄银行支持经济,让山西在乱世里还算过得去。抗日战争时,他响应联合抗战号召,带着山西军民打鬼子,出了不少英雄。1949年太原战役后,他去了台湾,1960年因心脏病去世,77岁。 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阎志惠回山西忻州看老宅。那年他65岁,白发苍苍,穿着朴素,站在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馆前,眼泪止不住地流。老宅已经不是家了,成了旅游景点,游客来来往往。他想进去看看,却被工作人员拦下,要求买票。他愣了一下,默默掏钱买了票,走进去。 博物馆里摆满了展品,老照片、文件、文物,件件都带着过去的影子。他走到父亲的书房,桌上的笔墨纸砚还在,书架上的书整整齐齐。墙上挂着家族合影,他盯着看,眼泪又下来了。导游在讲“村本政治”,说它对山西的贡献,他站在人群后面听着,想起小时候在这院子里跑来跑去的日子。展厅里有父亲的军装照片、改革文件,还有家族的生活用品,每件东西都让他想起从前。 走之前,他在门口停下来,回头看了一眼老宅。房子还是那个房子,可归属变了,成了国家的。他跟工作人员说,这地方归国家挺好,保存得也不错,他放心了。这趟回乡,既是回来看看,也是对过去的一场告别。 阎志惠早年跟父亲关系不好,因为婚姻问题去了美国。他在那儿靠自己打拼,干过酒吧服务员、卖过保险、开过卡车,日子过得挺实在。1992年,山西政府邀请阎锡山后人回国,他才有机会回来,算是圆了父亲想回乡的心愿。 回到美国后,他把这次回乡写成文章,登在当地中文报纸上。他提到老宅变成博物馆,买票进门的事让他挺意外,也感慨时间变化太快。他写到,展厅里的照片和文物让他想起小时候,父亲的治理成绩也让他挺感动。 后来,他常在华人社区讲父亲的故事,跟山西那边也保持联系。他跟当地官员和历史学家聊过,提供些家族的事儿,帮着丰富历史记录。他一直关注山西的发展,晚年过得平静,走的时候心里还装着故乡。
1971年,成都公安局接到举报,说有个叫周春银的搬砖工自称是神枪手,且现场拿出真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