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周总理第三次陪外宾参观大寨,吃饭时,总理吃的很少,警卫员询问是否身体

如梦菲记 2025-07-01 16:23:22

1973年,周总理第三次陪外宾参观大寨,吃饭时,总理吃的很少,警卫员询问是否身体不适,总理坚定的说自己很好,警卫员继续追问,总理才不好意思的说:“我的牙已经全松动了,希望饭能做软点。”接着又不安的说:“我今天搞特殊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973年春天,周恩来总理第三次来到山西大寨村,他已经七十三岁,身患重病,体力日渐衰弱,牙齿几乎全部松动,说话和进食都变得困难,他却坚持亲自陪同外宾前往大寨视察农业生产情况。   在大寨村的简朴宴会上,他几乎没动筷子,工作人员多次观察后,才了解到他不是身体不适,而是因牙齿无法咀嚼食物。   他轻声请求将饭做软一些,然后自责说自己“搞特殊了”,对他而言,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真心的歉意,他一生反对特殊化,连这样一个基本的饮食请求,都要反复斟酌,才敢开口。   周恩来早在1958年就亲自制定了十条家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搞特殊化,他要求家人不准向外透露住处,不许公车私用,不许接受礼物,不许利用他的地位谋取任何私利。   他的侄女因为搭乘了一次总理的车,被他严厉批评,从此不敢再犯,哪怕是身边工作人员,只要稍有借用公物之嫌,他也要当面指出,在他的生活中,规矩是根本,纪律是底线,身份不能成为任何例外的理由。   大寨是他最牵挂的地方之一,他曾三次亲自前往这里,了解村民们如何在艰苦环境下自力更生,把贫瘠土地改造成粮田,每次到大寨,他都要求与村民同吃同住,吃的是窝窝头、小米粥和咸菜。   他不允许提前准备特殊食材,也从不接受额外照顾,哪怕是在外国元首面前,他依旧坚持这样的安排,对他来说,干部必须吃百姓饭,住百姓屋,心里装着百姓的苦和盼望。   他对大寨的重视,不是出于形式,而是因为他知道,农业稳,国家才能稳,他坚持认为,农村是国家的根本。   大寨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落后山村变成全国闻名的典范,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他所希望推广到全国农村的。   他不仅带着外宾到这里参观,更希望借此向世界展示中国农民的干劲,也让国内干部们明白,实干才是立身之本。   1973年他到大寨前,刚刚做过一次大手术,那时他的膀胱癌已被确诊,病情开始扩散,身体虚弱到站立都费力,他还是坚持照原定行程出访、视察、接待外宾。   他觉得,总理的位置,是人民赋予的,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国家尽一份力,在外事场合,他依旧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参加每一项礼仪,不允许任何环节因病简化。   他的医生曾说,他连吃豆腐都要用勺子压碎,但他从未因此抱怨过一句,也不允许因为自己的健康而打破规则。   在生命最后几年里,他仍坚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直到无法下床,1975年,他拖着病体出席了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作完政府工作报告后,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   他最后一次接见外宾,也是躺在病床上进行的,那时他已经瘦得脱形,说话都很费劲,但他仍坚持要使用标准的翻译和记录安排,确保礼节齐全,他说,这样做是对别国的尊重,也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责任。   他的晚年,是一场和病魔的对抗,也是一种意志的体现,他从不抱怨,也不求特殊照顾,他把个人的需求压到最低,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放在最高。   他一生不留子女,不置私产,不为自己争取一丝特权,他常说,一切都是人民给的,就要为人民负责到底。   一碗软饭,也许在常人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在他眼里,却是一道原则的考验,他宁愿忍着牙痛,也不愿轻易提出要求,直到实在吃不下,他才轻声说出请求,并随即觉得自己违背了原则。   这不是做作,而是他内心的真实反应,他一生坚持的,就是哪怕身份再高,也不能脱离群众,不能享受超出制度之外的待遇。   几十年过去了,周恩来留下的,不只是领导者的风范,更是一种精神,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后来人,真正的公仆,必须时刻记得权力来自人民,不能因为职位而享有特权。   他不曾大声宣讲自己多廉洁,只是把这份自律贯穿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今天我们回看他的事迹,最让人动容的,不是他讲了什么大道理,而是他在最平常的事情上,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那碗软饭,最终还是被端上了桌,但周恩来吃得小心翼翼,像在承担一种责任,他没吃几口,就放下了碗筷,饭是软的,心是沉的。   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支撑不了太久,但他也知道,只要他还在位,就不能让任何人看到总理搞特殊,他用一生,守住了自己的信仰,也守住了人民对他的信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周恩来破例“搞特殊”给领导干部以启迪——周恩来纪念网

0 阅读:109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