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 年 8 月,江西会昌战场硝烟弥漫。侯镜如中弹,鲜血瞬间浸透军装。不远处,黄埔同窗陈赓也倒在战壕里。侯镜如咬牙撕下衣襟止血,随后扎起简易担架,背着陈赓撤离。他们换上破布衫,昼伏夜行,历经七天,在福建长汀登上一艘去香港的货船。
在香港九龙城寨的小旅馆里,侯镜如用盐水清洗伤口。陈赓通过秘密交通线联系上组织,先行返回上海。一个月后,侯镜如伤势好转,也来到上海。他化名 “王副官”,成为药材行老板,实则是中共江苏省军委书记,传递着武装起义的命令。
1928 年 4 月,侯镜如在开封被捕,怀里还揣着军委名单。审讯室里,他遭受严刑拷打,却始终坚称自己只是商人。最终,他以 “共党嫌疑” 被关进监狱。在狱中,他与难友绝食抗争,逼迫看守改善伙食。15 个月后,河南政局大乱,地下党趁机营救,侯镜如重获自由。
回到上海后,他被派往香港。1930 年代初,他两次潜回河南策反。第一次,他成功策反一个营的兵力起义。第二次,他刚到郑州就发现联络点暴露,他机智地躲过追捕,逃回香港。然而,此时他与组织彻底失去联系。1933 年,他经黄埔同学介绍,进入国民党第 30 军担任参谋长。
在国民党军队中,侯镜如行事格外谨慎。1948 年辽沈战役时,他故意拖延时间,未按蒋介石命令增援锦州。1949 年 1 月,北平城门紧闭,侯镜如住在司令部,深夜常对着地图发呆。一天夜里,地下党交通员给他送来天津城防图,他连夜在图上做标记,又交给交通员带走。几天后,国民党 92 军军长黄翔接到他的密信,率部起义。
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侯镜如站在西直门城楼上,望着解放军进城,心中热血沸腾。三十年前会昌战场上的伤疤还在,此刻却暖得发烫。后来,他担任国务院参事,办公室墙上挂着北平地图,上面还留着当年的红色标记。
1994 年,92 岁的侯镜如在北京去世。临终前,他让人拿来床头柜里的铁盒子,里面除了黄埔军校毕业照,还有一块磨得发亮的红布条——那是 1927 年在会昌战场上,从血衣上撕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