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军中的指挥官,哥哥却是国民党高级将领,1927年,21岁的他正式投身革命,

如梦菲记 2025-07-01 17:22:11

他是红军中的指挥官,哥哥却是国民党高级将领,1927年,21岁的他正式投身革命,他的哥哥早已从黄埔一期毕业,被授予国军中校军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杜家是陕北米脂有名的书香门第,家族里出过举人,也有人加入同盟会,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饱读诗书,既能吟诗作赋,也懂兵事,他希望子女能承继家学,有所作为。   兄弟俩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打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哥哥杜聿明聪明好学,弟弟杜聿德也不遑多让,二人先后考入榆林中学,在这所中学里,接触到的思想各不相同,对兄弟俩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聿明对军事有浓厚兴趣,他志向明确,早早考入黄埔军校,是第一期学生,在那里,他和胡宗南、范汉杰等人成为同窗。   毕业后,杜聿明被任命为中校,仕途顺利,逐步在国民党军中站稳脚跟,那时的杜聿明被视为蒋介石器重的青年将才,有望成为未来的骨干力量。   杜聿德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在榆林中学期间,他受到共产党员魏野畴的影响,阅读进步书籍,逐渐认同共产党主张的革命理念。   1927年春,他在郭洪涛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同年夏天,大革命失败,他参与组织地方农民进行抗争,但很快因反动势力的镇压而被通缉。   为了避难,他南下苏州,接受哥哥建议,进入国民党第21师军训队学习,但他和杜聿明在政治立场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几个月后他主动离开。   1928年初,杜聿德前往皖北,协助魏野畴开展兵运工作,当时杨虎城的部队驻扎太和,魏野畴与杨虎城旧识,便与杜聿德一同进入杨部开展组织工作。   他们整顿军队,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士兵委员会,在军中秘密发展党的力量,同年2月,皖北特委成立,杜聿德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成员,他负责将党的思想渗透进军队,组织骨干,开展军政训练。   在党的安排下,他进入驻守阜阳的高桂滋部,利用同乡关系迅速建立信任,出任教导二团三营副营长,他和其他党员军官在阜阳及周边村镇广泛招兵,短时间内招募大量进步青年入伍。   他亲自为新兵授课,讲形势,讲革命道理,注重思想启发和纪律训练,经过数月努力,教导二团几乎被红色力量掌控,为日后起义打下坚实基础。   1928年春,蒋介石下令对军中共产党人“清党”,革命形势骤然紧张,3月下旬,中共皖北特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立即发动皖北工农起义,杜聿德负责传达指示,并具体组织教导二团的起义准备工作。   4月8日,因起义计划泄露,特委紧急下令提前行动,4月9日凌晨,大雨滂沱,教导二团的士兵按原计划点火为号,起义正式爆发。   杜聿德率部发起进攻,重创敌方,击毙数十人,因天气恶劣,起义部队未能有效集结,攻城失败,局势危急。   杜聿德带领起义军分头突围,在颍河一带与赤卫队成功会合,召开万人集会,成立皖北工农红军和皖北苏维埃政府,他被推选为副总指挥,起义军在当地宣传革命主张,分粮济贫,打击豪绅,深受百姓支持。   可惜新生的红军很快被重兵包围,国民党动用主力,联合地方武装,调集三千余人围剿红军,杜聿德和总指挥昌绍先指挥部队奋战,坚守阵地,数次打退敌军。   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被迫突围,为了掩护主力安全撤退,杜聿德主动殿后,途中受伤被俘。   被捕后,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试图迫使其交代组织机密,他始终坚守信仰,拒不吐露半字,关押期间,他态度坚定,神色从容,1928年4月13日,年仅22岁的杜聿德被敌人枪杀于阜阳东岳寺刑场。   临刑前,他毫无惧色,身形挺拔,他将年轻生命交给了党和人民,成为共产党早期斗争中的一位英烈。   那时杜聿明尚未得势,虽为中校,也无力挽救弟弟,对兄弟的死,他从未公开表达过态度,也极少在外提及,杜家一门,出将入相,三人走上不同道路,皆以军人身份赴死。   杜聿明后成国军中将,杜聿鑫在北伐阵亡,而杜聿德则在革命道路上燃尽青春,杜聿德若能生还,也许会成为共和国的将军,历史没有如果,但他的事迹早已在人民心中留名。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杜聿德:皖北工农红军的副总指挥——安徽党史方志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