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怒了:中方盾构机迟迟不到位,让铁路隧道无法如期完工! 印度订购的三台德国品牌、由中方制造的巨型盾构机滞留广州港口近九个月,让印度耗资百亿的高铁海底隧道工程沦为纸上谈兵。 这三台盾构机由德国海瑞克公司在广州制造,原定于2024年10月前运抵印度,至今仍被“卡”在中方港口。 要说这盾构机被扣的原因,还得从印度的 “拖款” 习惯说起。 按照合同,印度国家高铁公司需要在设备发货前支付 30% 的尾款,合计约 1.2 亿美元,但印度方面自打 2024 年年初支付了第一笔预付款后,就以 “财务流程复杂”“需要重新审计合同” 为由拖着不付钱。 海瑞克公司也深知阿三的脾气秉性,明确表示 “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收到钱坚决不发货! 然而印度可能习惯了在国际合作中 “先拿货后付款” 的套路,一边催着港口赶紧发货,一边又不履行付款义务,甚至还放出话来 “耽误工期要索赔”,这种矛盾的操作真让人无奈。 更麻烦的是,2024 年 11 月,中国商务部等部门发布了新的《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盾构机的核心部件含有稀土永磁材料电机,属于管制范围。 这意味着,印度不仅要付清尾款,还得提交最终用户证明和技术用途说明,经过中方审查批准后,设备才能放行。 可印度国家高铁公司既不付尾款,又不配合完成审查手续,导致盾构机在港口滞留了近九个月。 印度铁道部一看软磨硬泡不管用,赶紧拉外交部下场,又是召见中国驻印大使,又是在国际场合公开喊话,说中国 “阻碍印度基础设施发展”,甚至把这事和 “中印关系” 挂钩。 但中方态度很明确:首先,印度拖欠设备款在先,这是商业合同问题,和政治无关;其次,出口管制是主权国家的正常措施,中方已经在法律框架内提供了最大便利,只要印度完成付款和审批流程,设备随时可以发货。 可印度媒体却选择性失明,只盯着 “中国卡脖子”,绝口不提自己违约在先的事。 其实,印度这种 “拖款成瘾” 的毛病在国际商业圈里早就不是秘密。 他们经常支付少量定金后就消失无踪,甚至强制拍卖滞留货物,这种行为在华强北等地的中企中早已不是新闻。有中国商人就曾因印度买家拖欠货款,价值 500 万的货物最终只拍卖了 50 万,损失惨重。 这次高铁项目也不例外。印度从德国下单,德国又在中国生产,结果设备还得看中国的脸色。印度试图将责任推给中国,声称被 “针对” 了,但实际上,他们自己的违约行为才是问题的根源。 对印度来说,这三台盾构机卡着不动,后果可不仅仅是工程延期这么简单。整个高铁项目已经因为征地纠纷、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拖延了三次,现在海底隧道无法开工,整个项目第十次延期几乎成了定局。 日本方面已经坐不住了,原本承诺的 2028 年通车目标眼看要泡汤,负责技术监理的新干线公司多次发函警告,说如果年底前拿不到设备,可能要重新评估投资风险。 更麻烦的是,盾构机属于高端装备,全球能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除了德国海瑞克,就只有中国的中铁装备、上海隧道等企业有能力制造。 但印度在 2020 年之后把中企几乎全赶出了基建市场,现在就算想转头找中国企业重新订购,不仅价格要贵 20%,交货期还得再等一年,而且同样需要走出口管制审批流程。 印度工业部长最近在议会承认,国内连盾构机的零部件都生产不了,“只能依赖进口”,这话听起来挺无奈,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眼下,广州港口的三台盾构机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印度在国际规则面前的任性和短视。如果印度始终学不会尊重合同、遵守流程,总是想靠政治压力解决商业问题,那未来在基建领域还会遇到更多 “卡脖子” 的情况。毕竟,高端装备的供应链不是菜市场,不是你想赊账就能赊来的!
只有到了谈判桌,印度才发现自己是弱小的,而不是“大国”!印度外长在谈判桌上划出两
【79评论】【78点赞】
江中小洲
必须全款,这招高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