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舞台上,李玉刚想跟梅葆玖道歉,他说: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人民……谁知一句话还没说完,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立马起身拂袖而去,他说:我永远都不会原谅李玉刚!
提到李玉刚,大家肯定都听过他的《新贵妃醉酒》
他用独特的戏曲唱腔,将歌曲融合得天衣无缝,深受大家喜爱。
2011年,舞台上的那次道歉,两人不欢而散。
之后梅玖葆又公开表示,自己永远不会原谅李玉刚。
那么,李玉刚和梅葆玖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那么,他与梅派传承人梅玖葆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恩怨纠葛呢?
1978年,李玉刚生于吉林的小村。
从底层起步,嗓音天赋与对京剧扮相的痴迷是他唯一的敲门砖。
2006年,这个怀揣梦想的草根青年站在《星光大道》舞台,一曲融合流行唱腔与反串表演的《新贵妃醉酒》,博得大家的喝彩。
他并非严格科班的京剧演员,缺乏深扎“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的童子功。
他的“新”,在于打通壁垒,将京剧旦角的华美造型、戏曲元素的神韵,与现代音乐的旋律、传播方式嫁接缝合。
这种杂糅风格极具视觉冲击力,瞬间击中大众审美,为他带来爆炸性的名声。
粉丝群体的狂热拥趸中,不自觉喊出了那个后来被证明“极其危险”的口号。
“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
李玉刚似乎也陶醉于影响力,在某个场合自信放言,“新世纪以来,有几个男旦能像我这样把戏曲唱火?”
而这种自我定位的模糊与膨胀,为他日后的风波埋下了伏笔。
而梅葆玖先生的存在,本身即是对传统文化的庄严守护。
他是京剧艺术泰斗梅兰芳先生幼子,梅派艺术法定且唯一的传人。
命运既赋予他无上荣耀,也带来沉重压力。
他的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以最大虔诚与最严谨标准,守护并发扬父亲留下的梅派艺术精髓。
《穆桂英挂帅》、《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在他炉火纯青的演绎下历久弥新。
他经历过特殊时期的停滞,深知传承之艰。
对于梅派艺术,尽管许多人认为他的唱腔造诣不逊其父,他却永远谦逊地表示,“我只是勤勤恳恳地干活而已。”
在他心中,父亲梅兰芳是那座难以逾越、不容丝毫轻慢的艺术高峰。
任何混淆、简化或未经严苛训练的“演绎”行为,在他看来都是对这门精致艺术的冒犯与伤害。
因此,当李玉刚携裹着巨大的公众关注度和“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标签闯入视野时,在梅葆玖眼中,这几乎是双重“僭越”。
李玉刚的表演核心在于声线技巧和视觉美感,梅派的灵魂是那些微妙如丝的唱腔韵味、程式化极致的肢体语言、千锤百炼塑造的人物气韵。
在其表演中被解构、简化,甚至替换为更易被现代观众接受的流行表达。
在梅葆玖看来,这已非京剧的传承,甚至谈不上“创新”,更像是对核心元素的抽离,是“四不像”的通俗艺术。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李玉刚及其传播环境对自身定位的“迷离”。
粉丝的口号强行将自学成才、未经师承的流行歌手,与开创流派的宗师梅兰芳置于同一序列,这对视父亲如神圣的梅葆玖是情感与专业上的双重羞辱。
2011年央视艺术晚会,成为所有矛盾的总爆发点。
导演预见到需要缓和气氛,特意嘱托李玉刚借机向在座的梅葆玖先生表达歉意。
然而,当李玉刚登台,在万众瞩目下说出那句“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这句旨在表达敬意、实则严重越界的宣言,在他毕生遵循的逻辑里,“梅派”属于梅兰芳,属于经过严格师徒谱系传承的艺术家共同体,其艺术深度和纯粹性不容丝毫玷污和混淆。
一个从未正式拜师学艺、将梅派经典元素流行化改编的歌手,竟敢在官方舞台上公开“代表”梅派?!
这不仅是对梅兰芳大师的不敬,更是对梅派艺术精神内核的公然无视。
震惊、愤怒、屈辱瞬间淹没了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
没有任何犹豫,梅葆玖立刻起身,以最决绝的姿态,拂袖而去,留下满场惊愕与难堪。
更传出的,是他斩钉截铁的态度,“我永远都不会原谅李玉刚!”
这句话,成为两人关系永远的休止符。
事后,李玉刚意识到话语的分量与措辞的灾难性后果,多次试图寻求道歉和解释的机会。
但梅葆玖的态度始终冷硬,拒绝接受这种迟来的“觉悟”。
2016年,梅葆玖先生驾鹤西去,留下终生无法释怀的心结,也彻底关闭了和解的大门。
李玉刚只能在遗憾中反省,后来承认当时的话语极其不严谨,自己“根本没有资格代表梅派艺术”。
梅葆玖与李玉刚在2011年春晚上的无言对峙,如同一个时代的文化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