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属于诈骗!“据NXTV都市阳光6月30日报道北京,男子在外卖平台上花了36元叫了个跑腿,给客人送一部价值12400元的手机,没想到客人还没收到货,配送员说手机丢了,最后干脆失了联系,男子无奈只好找平台索赔,谁知工作人员却说只能赔偿180块。
北京一位商户通过外卖平台下单跑腿配送,价值12400元的手机在运输途中离奇失踪,维权过程却陷入平台规则与消费者权益的拉锯战。
师先生使用某外卖平台”跑腿一对一直送“服务,向客户配送全新未拆封的苹果手机,支付配送费36元。
配送员先是声称订单过多延迟送货,随后改口手机遗失,最终彻底失联。
平台初始仅愿按运费5倍标准赔付180元,理由是”未保价物品最高赔付5倍配送费“的条款。
事件曝光后引发公众对跑腿服务安全性的质疑,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同类纠纷在投诉平台累计达数十起,涉及多家配送企业。
石家庄张女士2022年遭遇配送员失联导致手机丢失,最终仅获象征性赔偿。
多家平台规则显示,未保价物品普遍以运费倍数作为赔偿上限,且多数平台设置5000元配送价值封顶线。
仅个别快递公司开放10万元保价上限,但未保价遗失仍限赔7倍运费。
法律层面存在责任认定争议,京都律师事务所常莎律师指出,平台作为交易组织者与消费者存在直接合同关系,即便非配送员直接雇主,仍需履行管理监督职责。
若平台未审核配送员资质或未提示保价,需承担连带责任,涉事”未保价最高赔5倍运费“的条款可能因免除平台主要义务被认定为无效格式条款。
更严重的是,若查实配送员侵占手机,其行为涉嫌触犯侵占罪,可追究刑事责任。
维权过程暴露服务机制缺陷。师先生报警后警方锁定配送员,但其声称经济困难仅能分期赔偿。
平台初期让消费者自行联系配送员索赔,后改口协调分期方案却屡次爽约。
这种将风险转嫁消费者的做法,凸显平台售后机制失灵,常莎律师建议消费者保留订单凭证、付款记录等证据,通过《电子商务法》要求平台先行赔付,或向消协、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行业隐患引发监管思考。该事件折射出即时配送服务在贵重物品保障上的系统性风险。
平台一方面开放高价值物品配送入口,另一方面通过赔偿限额转嫁风险。
专家呼吁建立分层责任机制:对普通物品维持现有赔偿标准,但高价值物品需强制提示保价或签订补充协议。
同时应建立平台先行赔付基金,避免消费者陷入追偿困境,经舆论发酵,平台态度发生转变。
新京报追踪报道确认,平台最终同意先行赔付,承诺最迟当周日前完成赔款支付。
但赔偿具体金额仍未公开,且未修改争议条款,消费者保护组织提醒,使用跑腿服务配送贵重物品时,应主动购买保价服务,交接时拍摄物品及包装视品,优先选择支持高额保价的平台。
对于未提示保价选项的订单,消费者可依法主张条款无效。
该案例成为理清平台责任边界的重要参照,中国消费者协会近年通报显示,物流保价纠纷投诉量年均增长17%,其中近三成涉及万元及以上物品损失。
随着同城急送市场规模突破千亿,亟需出台专项管理规定,明确平台审核义务、赔偿标准上限及先行赔付条件,让”跑腿经济"不因信任危机失速。
信源: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公安分局《警情通报》 中国新闻网《警方通报"男子哄骗12岁女外出":网传不实信息将追责》 红星新闻《眉山警方回应诱骗未成年事件:嫌疑人无业,非武术教练》 新快报《四川眉山警方:涉事男子被控制,呼吁保护未成年人隐私》 潮新闻《四川眉山警方回应"一男带12岁女孩开房":依法调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