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乌克兰政府宣布计划暂停偿还中国 15 亿美元贷款的消息引发国际关注。这场看似单纯的债务延期,实则是乌克兰在战火摧残下面临经济崩溃的缩影,也折射出中乌关系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微妙变化。 乌克兰的经济困局早已积重难返。自 2014 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东部冲突持续消耗国力,2022 年俄乌战争全面爆发更是使其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2 年乌克兰 GDP 缩水超 30%,工业产能下降 45%,农业出口因黑海港口封锁锐减 60%。 全国 40% 的基础设施被摧毁,能源网络瘫痪导致三分之一人口面临停电危机。 截至 2024 年初,乌克兰外债总额已达 1350 亿美元,年偿债利息占财政支出的 28%,而战争每月消耗的军费高达 50 亿美元,财政赤字率突破 GDP 的 15%。 此次暂停偿还的 15 亿美元贷款,是中国在 “一带一路” 框架下于 2018 年向乌克兰提供的基础设施专项优惠贷款,原定用于第聂伯河水电站升级和敖德萨港口改造。 但战争爆发后,项目被迫中止,资金使用透明度也因政府机构瘫痪而无法追溯。 乌克兰财政部在声明中称,“国家财政已进入生存模式”,不得不将有限资金优先用于军事采购和人道主义救援。 事实上,这并非乌克兰首次债务违约 ——2022 年其已与西方债权国达成协议,将 150 亿美元主权债务偿还期推迟至 2027 年,此次对中国贷款的暂停,本质上是其债务危机的延续。 乌克兰选择对中国贷款 “开刀”,既有经济无奈,也隐含政治考量。 从经济层面看,中国是乌克兰第三大债权国,且贷款多为无附加条件的优惠性质,相比西方债权国更具谈判空间。 乌克兰经济部官员私下透露,“对西方债主违约可能导致援助中断,而中国更注重长期合作,短期内反应会更克制”。 政治层面,乌克兰政府正试图通过此举向西方展示 “与中国划清界限” 的姿态 —— 自 2023 年以来,乌方多次在国际场合呼应西方对中国的 “中立性质疑”。 甚至以 “中国未谴责俄罗斯” 为由削减中乌贸易额。此次债务暂停,被视为其配合西方地缘战略的又一动作。 中国对此的反应显得谨慎而克制。外交部虽表示 “希望乌方履行契约精神”,但并未采取制裁措施,而是通过驻乌使馆与乌方保持沟通。 这种态度源于多重考量:一方面,乌克兰作为战乱国家,强硬追债可能激化矛盾,导致债务彻底违约。 另一方面,中国在乌克兰仍有重要利益 —— 战前中乌贸易额达 180 亿美元,乌克兰是中国玉米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国,且中资企业在乌拥有多项能源和基建资产。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推动 “一带一路” 项目在中东欧的布局,若因债务问题影响与乌克兰的合作,可能对区域战略产生连锁反应。 这场债务风波对中乌关系的冲击已逐渐显现。2024 年上半年,中乌贸易额同比下降 22%,中国对乌投资骤减 70%,此前规划的中乌工业园项目无限期搁置。 乌克兰国内也出现争议声音 —— 前经济部长尼古拉・马克西莫夫指出: “暂停对华偿债虽解燃眉之急,但将摧毁中乌十年合作积累的信任,未来重建所需的中国投资可能永远不会再来。” 而亲西方派则视此为 “去中国化” 的契机,呼吁政府终止所有中乌合作项目。 从国际视角看,乌克兰的 “债务暂停” 可能引发危险先例。 目前全球有 37 个发展中国家面临债务危机,乌克兰作为中等收入国家的违约行为,可能促使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效仿,对 “一带一路” 框架下的国际融资体系形成冲击。 IMF 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若债务重组演变为系统性违约,将重创全球金融市场稳定。” 中国作为新兴债权大国,正面临如何在维护债权安全与支持战乱国家之间寻求平衡的挑战。 乌克兰的困境本质上是地缘冲突与经济危机交织的产物。战争一日不停,其经济重建便无从谈起,债务问题也将持续发酵。 对中国而言,此次事件既是对 “一带一路” 风险管控的考验,也促使其重新审视与战乱国家的合作模式。 而对乌克兰来说,暂停偿债只是权宜之计,若想真正走出危机,最终仍需回到谈判桌前解决冲突,并构建独立于外部输血的经济体系。 在大国博弈与战火纷飞的背景下,这笔 15 亿美元的债务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国家的挣扎求生,也是国际秩序变动中的复杂博弈。
乌克兰计划暂停偿还中方贷款!乌克兰计划暂停偿还2012年从中方进出口银行获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