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一男孩上课从来不听讲,天天熬夜打游戏,然而高考却考出了690的高分,还被北大录取,他到底有什么诀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夏天,一个叫胡明源的男孩成了甘肃省理科状元,总分690分,其中数学147,英语145,理综290,但语文只有108分,这组成绩让人一眼就看出他的“短板”,也让人对这个状元产生了极大好奇,人们总以为状元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六边形战士”,可胡明源却用实际表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他的经历,不是教科书式的,也并不循规蹈矩,却让人不得不承认:成功的路径从来不止一条。 胡明源的语文成绩不算出色,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语文课上他经常犯困,作业本上字迹潦草,有时候甚至题都没做完,老师对他的语文成绩一直不抱太高期待,他的父亲也因此常常感到遗憾,然而,胡明源并不是不喜欢阅读,相反,他是个金庸小说的忠实读者,《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这些书被他翻了不知多少遍,只不过,他喜欢的是那种有情节、有想象力、有江湖气的文字,而不是语文课本里那些“标准答案式”的阅读理解,他在武侠小说中感受到的是自由和热血,而在课堂上遇到的却是格式和套路,这种反差,让他在语文课上提不起兴趣,却在课外阅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尽管语文薄弱,他在理科上的表现却极其突出,尤其是数学,他不仅在高考中拿到了接近满分的成绩,高中期间还多次参加数学竞赛,并在2015年获得了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银牌,这并不是偶然取得的荣誉,而是多年兴趣积累和刻意训练的结果,从初中开始,胡明源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喜欢钻研那些别人觉得枯燥的题目,总能从中发现乐趣,他做题不是靠死记硬背,也不是靠题海战术,而是更注重理解和思路的提炼,他曾在一次作业中,用三种方法解出同一道难题,让数学老师都感到惊讶,别人花很多时间做二十道题,他却能通过三四道题摸清出题规律,并举一反三,这种能力,来自他对知识结构的把握,也来自他对问题本质的敏锐洞察。 胡明源的学习方式一直不走寻常路,他从不熬夜刷题,也很少按部就班地复习,他更喜欢在安静的状态下集中精力,进入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这种状态有点像他玩游戏时的样子,全神贯注,忘记时间,他确实喜欢打游戏,尤其是一些需要策略和反应的竞技类游戏,高中时期,他经常在周末去网吧,戴上耳机专注地打几个小时,有人说这是“网瘾”,但他自己知道,游戏只是放松的方式,他不会让它影响学习,他和父亲约定,每周只能玩两次,每次不超过一小时,这个约定他一直坚持了下来,在游戏中,他锻炼的是快速决策能力和时间感知能力,在学习中,这种能力也得到了转化。 他并不是一个“全天候优秀”的学生,高三之前,他从未在班级中考到第一名,甚至有时候排名会掉到四十几名,但他从不焦虑,也不自我否定,他知道自己的节奏,只是在等一个发挥的机会,高考前三个月,他的状态开始稳定下来,那段时间他没有改变学习时间表,也没有陷入题海战术,而是根据自己的节奏查漏补缺,数学和理综的知识他早已掌握,关键在于保持状态,英语方面,他靠的是大量阅读和听力输入,语感自然就建立起来了,语文虽然仍是弱项,但他也没有放弃,尽力稳住基本分数,最终,他的高考成绩几乎达到了个人的最佳水平。 胡明源的成长环境也对他的性格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父亲是大学老师,从小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走上学术路线,父亲对他的要求严格,尤其在学习方面从不放松,而他的母亲则性格温和,对他的兴趣更加包容,有时候他逃课去打比赛,母亲还会帮他向老师请假,有一次他因为玩游戏回家晚了,母亲没有责怪,而是买了他喜欢的零食等他回家,这种“软硬兼施”的家庭教育方式,让他在成长中既有压力也有温暖,不至于走极端,也不会变得放纵,他没有被管得喘不过气,也没有被放得毫无约束,这种张弛有度的教育方式,让他在自由中学会了自律。 在高考出分那天,胡明源正在网吧打游戏,当他看到成绩时并没有太大反应,只是觉得一切水到渠成,父亲看到语文只有108分时有些生气,但看到总分后也笑了,这份成绩单,是他多年积累的结果,也是一种学习自由的体现,他没有被传统的“好学生”模式束缚,也没有被兴趣所拖累,而是找到了兴趣与学习之间的连接点。 信息来源:央广网——甘肃高考理科状元:从年级百名逆袭第一
2016年,甘肃一男孩上课从来不听讲,天天熬夜打游戏,然而高考却考出了690的高
瑶星隐雾岚
2025-07-06 02:08: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