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9月,寇准死在了雷州。其妻上书朝廷,想把寇准的灵柩运回老家。刘娥随即批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7-06 20:17:01

1023年9月,寇准死在了雷州。其妻上书朝廷,想把寇准的灵柩运回老家。刘娥随即批准了,但她却耍了一个小心眼。 寇准,字平仲,生于961年,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他打小就聪明得不行,19岁考中进士,年纪轻轻就踏上了仕途。宋太宗看他有才,直接把他提拔为枢密院直学士,还夸他有“魏征之风”,这在当时可是顶级的评价。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耿直,敢说真话,从不怕得罪人。他在朝堂上直言不讳,批评时弊,深得百姓喜欢,但也因此树敌无数。 最出名的功绩得数1004年的“澶渊之盟”。那年辽军气势汹汹打过来,朝廷里乱成一团,有人主张跑路,有人想求和。寇准站出来力劝宋真宗亲自带兵上阵,硬是把局势稳住了,最后签了和约,给宋朝争取了几十年和平。这事儿让他名声大噪,可也埋下了祸根——太出风头,难免有人眼红。 不过,寇准这人脾气硬,不懂得圆滑。他当宰相时,坚持用自己看得上的人,不管对方背景如何,这就得罪了不少权贵。更要命的是,他跟后来的皇太后刘娥关系也不好,尤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两人对着干。结果1022年,他被贬到雷州,相当于发配边疆。第二年9月,他病死在那儿,时年62岁。 寇准去世后,他的妻子宋氏日子不好过。寇准活着时清廉得很,家里没啥积蓄,灵柩运回老家华州(今陕西渭南)的费用都凑不齐。宋氏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书朝廷求援。这事儿传到了刘娥耳朵里。 刘娥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死后,她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实际上掌控了朝政。她跟寇准的恩怨不是一天两天了。寇准在世时,两人政见不合,他还公开反对过她的一些决定,比如立储的事儿,刘娥一直记在心里。可寇准毕竟是国家功臣,死了还得给个面子。所以,当宋氏请求送灵柩回乡时,刘娥没直接拒绝,而是点了头——但这点头可没那么简单。 刘娥的“小心眼”就藏在这批准里。她表面上同意资助运灵柩,可实际上却下了道命令:运送过程得按朝廷规矩走,还要经过一堆繁琐的程序和仪式。这听着挺“尊重”寇准,可实际上呢?这些程序拖时间不说,还增加了运送的难度。负责的官员磨磨蹭蹭,路上又碰上天气不好、路况差,宋氏只能自己盯着,费尽心思才搞定。 这招够阴吧,既没明着反对,又暗地里给宋氏添了不少堵。有人说,刘娥这是报复寇准当年的顶撞;也有人觉得,她是想借机立威,让人知道她手里攥着实权。不管咋样,这“小心眼”确实让寇准的归乡路变得坎坷。 宋氏接到朝廷的批复后,开始张罗运送灵柩。从雷州到华州,路程不算近,中间还隔着山山水水。按刘娥的安排,灵柩得走官道,每到一处还得有当地官员“迎接”,表面上是隆重,实际上就是拖延。结果呢,负责运送的官员压根不积极,走走停停,路上还赶上暴雨,路都泥泞得没法走。 宋氏急得不行,亲自出面催促。她一个寡妇,带着对丈夫的感情,硬是咬牙撑了下来。史书没细说她咋办到的,但能想象那份辛苦。最终,寇准的灵柩还是回到了华州,安葬在一块简单的地方,跟他一生的作风挺搭。 要说刘娥为啥这么对寇准,还得从他俩的过节说起。寇准在朝时,性格太直,经常不给刘娥面子。比如真宗晚年身体不好,立太子的事儿成了焦点。寇准主张按规矩立仁宗(当时还是皇子),刘娥却想多插手,俩人意见不合,闹得很僵。后来寇准被贬,刘娥掌权,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可刘娥也不是完全不讲理。她知道寇准对国家有功,活着时没法共存,死了也不能太绝情。所以她没彻底拦着灵柩回乡,而是使了个小绊子,既出了气,又保住了面子。这种手段,搁现在看,就是典型的“阴着来”。 寇准死后,后人对他的评价一直很高。他清廉正直,又有大功绩,尤其是“澶渊之盟”,让宋朝少打了多少仗啊。虽然后半生被贬,结局凄凉,但老百姓没忘他。如今华州的寇准墓还在,不少人去那儿缅怀他,感慨他的一生。 刘娥呢?她掌权的时间不短,也干了不少实事,比如稳定朝政、发展经济。可她的“小心眼”和对异己的打压,也让后人议论纷纷。有人说她心胸狭窄,有人觉得她只是护自己的权。咋评价,仁者见仁吧。 寇准死了,刘娥耍了“小心眼”,灵柩归乡的路走得那么难,可历史还是记住了寇准的功。你觉得刘娥这“小心眼”是小心眼到家了,还是另有深意?评论区聊聊呗,大家一块儿说说对这俩历史人物的看法!

0 阅读:159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