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
正在持续影响我国
高温炙烤下
不少网友认为气温远不止38℃、39℃
因为在户外感觉都快被“烤化了”
近日,有网友发布一段视频,用手持温度计在安徽省蚌埠市街头测量到的温度超过50℃,而此时,天气预报却显示蚌埠当日最高温度为39℃。
两个温度的差距如此之大,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天气预报的气温究竟是怎么测出来的?为什么会跟体感温度差这么多?
空气温度是怎么来的
其实,要想弄清楚“温差”的问题,我们得先明白:天气预报中的温度是怎么来的↓
你以为的温度测量:
实际上气象部门的温度测量:
空气温度指气象观测站内百叶箱(通常离地面1.5米高,避免阳光直射)测量的静止阴凉空气的温度,仅反映空气的热力学状态,未考虑其他人体感知因素。
专家介绍,在气象预报中,各地气象台会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站点来预报该地气温。以北京为例,通常以南郊观象台百叶箱的气温为预报基础。即便是同一个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温度也不尽相同,海淀、朝阳、顺义等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气温也有差别。
空气温度≠体感温度
有些人觉得热或者冷,这指的是个人的体感温度,它是人体通过皮肤与外界热交换后的综合感受。
体感温度通常会受到湿度、风速、太阳或地面辐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个人情绪也会影响自己对气温的“判断”。例如:
高温时,湿度高(如桑拿天),汗液难蒸发,体感温度高于实际温度;湿度低,汗液快速蒸发,体感更凉爽。
炎热路面(如沥青)反射热辐射,加剧高温;寒冷冬季墙壁辐射散热,增加冷感。
不同个体的代谢率(运动时产热多少)、衣着(保暖或透气性)、健康状况(如贫血怕冷)等均会影响体感。
因此,如果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人体就会感到闷热、不适,甚至引发中暑。
高温天气防暑指南
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做好防暑很重要。
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停留;
尽量避免日光直晒,注意做好防护,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等;
注意补充水分,可饮用白开水、糖盐水,或含钾、钠、氯等离子的电解质饮料;
保持饮食清淡,尽量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充沛体力。
防暑不仅要“避热”
更要科学管理“冷热切换”
避免骤热骤冷
防止“冷中暑”
从室内到室外时,应提前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避免身体突然接触高温环境。
不要对着空调直吹。从室外进入空调房前,先在阴凉处休息,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变化。
出汗后不要立即洗冷水澡。建议先擦干身上的汗,休息10~15分钟再用温水洗澡。
切记大口猛喝冰饮。建议夏季喝水要少量且多次,运动后切忌大量喝冰饮。
清风绿树
上级规定最高就是39度[得瑟]
四海为家
小时候有篇课文半夜鸡叫,鸡叫了奴隶们就要起床干活,如今只要播报的气温不超过阀值,羊毛们就不会有传说中的高温停产
咖啡加盐
高温40度就要停产的,在热也很少有城市天气预报超过40度的,懂得都懂,还想超英赶美做梦吧
胡桃夹子
不就是热了一点,忍忍就过去了,停工停产了你来负责?
狐狸未成精
讲来讲去讲了一大堆屁话,气象站测这个百叶箱温度干毛?尽不干人斯。
10xxx88
气象站的标准测温方式是在室内离窗户一米测温,至于选址,那就更讲究了[笑着哭]主要是劳动法规定天气预报超过40度(注意不是室外实际温度[笑着哭])就必须停止一切室外作业😂
花生仁
全球气温观测都是统一的标准的。不统一标准的话,测出来的温度还有意义吗?气象观测需要科学性,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不光要有代表性,还要有准确性和可比较性。不知道是不懂科学还是过嘴瘾,理解不了居然还有这么多无知的人。
BinBinDonut
40度就得放假,牛马休息了,资本家还怎么榨取剩余价值?
我很累
辛苦播报员跑去百叶箱检测温度了,下次就测室内温度播报吧。
亻吥狠ぃ站吥穩
20%的富豪花掉了地球资源,却叫80%的穷人来保护地球。。你说可不可笑。
雨夜带刀不带伞 回复 07-09 06:50
你错了,是2%的富豪!
烟燃一笑
就是死不承认
浑元形意太极掌门人马保国
因为气象局的温度计,最高只能测到39度!
用户14xxx76
我用温度计测,温度计也没考虑风速跟湿度呀……解释了监测站的原理,但还是没解释为啥自测跟监测站的不一样……
用户18xxx56
……都是播报的“室内”温度(⊙o⊙)哇???………
Deepseek
和地震局一个样,测出的,
点燃我的火焰
气象台[点赞]
无神菜农
天气预报:我有说过我很准吗?
灰烬。
核废水的威力
侠客列传
有猫腻[得瑟]
爱与被爱
会有高温补贴。
用户10xxx11
天气测试是草坪每天洒水 而现实中绿化带比较少自然和天气预报的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