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射成功!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

看尽趣事 2025-07-07 21:49:41

刚刚,发射成功!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火箭可不一般,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牵头造的。说是"常温液体三级火箭",其实就是不用像液氢液氧那样冻得刺骨的燃料,平时维护起来更省心。它的本事可大了,不管是低轨道的通讯卫星,还是太阳同步轨道的气象卫星,它都能搭;更绝的是能一次送好几颗卫星上天,活脱脱太空里的"顺风车司机"。最让人服气的是,在700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它能扛3吨的重量,刮大风下大雨、白天黑夜都不耽误发射,这可靠性跟咱们快递小哥"风雨无阻"有一拼。

这次搭车的"乘客"叫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听名字就知道是干技术活的。它主要任务是探测太空环境,像宇宙里的高能粒子有多少、辐射强度多大这些数据,它都能精准"打包"传回地面。可能有人觉得这跟咱老百姓没关系?错啦!现在咱用的导航卫星要躲太阳风暴,气象卫星要挑辐射弱的地方拍照,手机定位要算准卫星轨道——这些都需要太空环境的"体检报告"。这颗卫星就像给太空做"全身体检"的医生,数据能帮科研人员把后续卫星造得更结实、更聪明。

说起来,长征系列火箭都第583次发射了。咱老祖宗几千年前放孔明灯看天,现在能自己造火箭送卫星上天,这跨度比从竹筏到航母还大。我记得小时候看神舟飞船发射,全家人挤在电视机前紧张得不敢喘气;现在刷手机就能看直播,弹幕里全是"中国航天牛"的欢呼。这种变化不是天上掉的,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实验室熬红眼睛、在发射场风吹日晒换来的。上次看采访,有位老工程师说:"我们搞卫星的,最开心的不是火箭升空那十秒,是几个月后收到卫星传回的第一组数据。"这话听着朴实,可藏着多少心血啊!

现在咱们的卫星越来越多,导航有北斗,气象有风云,通信有天通,连月球背面都有"玉兔"溜达。可你知道吗?每颗卫星上天前,都要经过火箭这位"专属司机"的考验。长征四号丙这种"全能选手",就像太空物流里的"多面手",既能送小卫星"拼单",也能扛大卫星"单飞",大大降低了卫星发射的成本。以前发颗卫星得等大半年,现在一年能发几十次,这就是"中国速度"在太空的体现。

说实在的,看火箭发射我总想起老家盖楼——一砖一瓦垒起来,看着慢,其实每一步都扎实。从"东方红一号"绕地球转圈,到现在的"群星璀璨",中国航天人用几十年时间,把"不可能"变成了"家常便饭"。这次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成功入轨,不仅是多了颗卫星,更是给咱们的太空"基础设施"又添了块砖。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43

评论列表

琳琅满目

琳琅满目

1
2025-07-08 17:30

必须加速研发和部署大规模近地轨道卫星系统!中国若不尽快拥有匹配星链数量的近地轨道卫星系统,今后与美国卫星技术和军事上全球、全天候监控、通信、预警水平的差距必将越拉越大。俄乌冲突星链系统因数量庞大,始终能快速调度多个近距离卫星实现精准监控及引导精准打击,其重要性早已显露无疑。1.从技术、规模和成本上讲,数量越多的卫星发射活动,必将带来更多的技术进步,带来成本的显著下降,反复大规模可重复发射与回收,肯定比规模小得多的卫星发射更能发现发明各种新技术,改进存在的问题。2.星链是Space公司与美国国防部合作的军事全球监控、作战武器引导、全球军事和民用高速通信系统,海量的近地轨道卫星让敌国军事活动无所遁形,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系统,美军就能单方面把我们所有重要军事活动和军事基地全天候全时域精准监控,我们却只能依靠零星的卫星流转到敌方某基地上空时才能观察到敌方有关军事活动。3.一旦发生战争,卫星数量越多,越方便快速调度多个近距离卫星进行监控、预警,并引导精确攻击。4.数万颗星链系统很难被敌国快速使用反卫星武器全部击落,而我国几百颗卫星被快速击落的概率大的多的多。

看尽趣事

看尽趣事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