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三机部与英国签订了100架歼7的改装合同后,空军却说不要了,取消合同

古往奇趣角 2025-07-07 22:02:05

1980年,三机部与英国签订了100架歼7的改装合同后,空军却说不要了,取消合同将损失1亿人民币还有中国的脸。恰巧这时伊拉克委托约旦向我国购买战斗机,比米格-21先进的歼7M就出口了。 1980年,中国航空工业憋着一口气,想靠引进英国技术给歼7来个大升级。可合同刚签完,空军却突然说“不要了”,这下麻烦大了——1亿人民币的损失不说,国际上丢脸丢到家。眼看就要砸手里,伊拉克却通过约旦伸出橄榄枝,要买更先进的歼7M。 70年代末,中国刚打开国门,航空工业却还卡在老路上。歼7是当时的主力战机,仿自苏联米格-21,机炮和油箱改了改,但航电系统老掉牙,雷达、导航啥的跟不上现代空战。想打赢仗?没戏!改革开放后,国家急着搞技术升级,三机部(航空工业部)满世界找合作伙伴。歼7要是能装上新设备,不仅能救命,还能给中国航空工业争口气。 1979年,中国代表团跑遍欧洲找技术。德国直接说不干,法国达索开价太狠,还想推销“幻影2000”,但技术转让没门儿。最后看上了英国马可尼公司,他们的航电技术牛,平视显示器、测距雷达、武器瞄准系统正好是歼7缺的。1980年6月30日,谈了16个月,终于在伦敦签了合同:100架歼7改装,120套设备加备件,还带技术转让,总共花了600万英镑定金。国内七个厂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这可是中国跟西方军工合作的头一炮,意义不小。 可没高兴多久,1980年12月23日,空军泼了盆冷水:不要了!理由是改装后的歼7还是不够全天候作战,干脆不玩了。这下三机部傻眼了。600万英镑定金加上国内4000万人民币的准备费,总共1个亿打了水漂。更糟的是,国际信誉要崩。英国人盯着合同不放,中国大使馆和银行急得跳脚,说这事儿要是黄了,外交和金融上都得吃大亏。谁也没想到,空军一句话就把局面搞得这么僵。 三机部对外合作司站了出来,团队跟英国人硬磕,想把损失降到最低。可英国人不好对付,每次谈判都拿出账本,算得清清楚楚,索赔一个劲儿往上涨。合作司知道,这时候不能硬来,得找出路,不然钱没了,脸也保不住。 就在这节骨眼儿上,1981年3月,中航公司传来消息:约旦想买100架改进型歼7。约旦也用米格-21,知道这飞机啥毛病,所以要的改进跟中国空军想的一样。合作司赶紧抓住机会谈。约旦挺痛快,很快拍板要80架歼7M,总值2亿美元。这订单来得太及时,愣是把英国合同的窟窿给补上了。 歼7M的改装在成都飞机厂开干,英国技术员也来了,帮忙装设备。可没那么顺利,试飞时雷达不稳,显示器还闪,英国人说是中国飞机平台的问题。合作司不吃这套,要求他们拿出证据,自己优化设备。折腾了11个月,1985年5月,约旦来验收,总算点头说行。歼7M比米格-21强不少,雷达好使,瞄得准,价格还公道。 约旦拿了60架歼7M后,80架转手给了伊拉克。那会儿两伊战争打得火热,伊拉克买不到武器,只能靠约旦曲线救国。歼7M靠着性能和性价比,火了!后来巴基斯坦订了92架,美国也弄了十几架当靶机。到80年代末,歼7M出口400架,成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摇钱树。 这场危机没把中国航空工业拖垮,反而成了跳板。跟英国合作引进了航电技术,歼7M的成功还打开了国际市场,赚了钱不说,经验也攒下了。

0 阅读:135

猜你喜欢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