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率十万大军杀向虎牢关,李世民命人将千匹战马驱至河边,尉迟恭说:"这么多马匹被抢去,太可惜了。"李世民笑着说:"敬德,就是要让他们抢。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公元620年,李渊派出使者稳住窦建德后,命年仅24岁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统帅八万精锐,直扑洛阳。 王世充深知李世民用兵如神,不敢怠慢,立即加强洛阳周边防御,并派侄子分守襄阳、怀州、虎牢关等要地。 他自己则亲率三万精兵出城,在洛阳西北与李世民展开决战。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郑军虽为隋朝精锐,拼死抵抗,但最终被唐军击溃,损失惨重。 王世充率残部狼狈逃回洛阳,从此紧闭城门,再也不敢出城野战。 洛阳作为隋朝东都,防御坚固。 王世充困兽犹斗,守军抵抗顽强。 李世民见状立即遂改变策略,分兵扫荡周边州县。 唐军兵锋所至,洛阳外围据点纷纷投降,连东面险关虎牢关的守军也归降了李世民。 拿下虎牢关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洛阳东出的咽喉,更能有效阻挡窦建德可能从河北方向派来的援军。 洛阳至此彻底成为孤城,被唐军团团围困。 围城战持续了半年之久。 城内粮草断绝,甚至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 王世充走投无路,只得派出敢死队冒死突围,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若洛阳失守,李唐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自己。 于是,他亲率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救援王世充,直扑虎牢关。 消息传来,唐军大营震动。 围攻洛阳半年,士卒疲惫,此时窦建德十万大军压境,若与洛阳守军内外夹击,唐军将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许多将领主张暂时解围,避其锋芒,退守新安或武牢,以图后计。 然而,李世民力排众议。 他觉得王世充已是强弩之末,此时撤围,等于前功尽弃,还容易让王世充反击。 所以他决定让弟弟齐王李元吉继续率主力围困洛阳,防止王世充出城。 他自己则亲率三千五百名精锐骑兵,火速东进,抢先占据虎牢关,只要击败窦建德,王世充必然绝望投降。 用几千骑兵去阻挡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听起来如同以卵击石。 但李世民信心十足。他深知窦建德军队的弱点: 虽然人数众多,但多为农民起义军出身,组织纪律性远不如王世充的隋朝旧部;窦建德本人宽厚有余,但临阵决断和应变能力不足。 李世民就是要利用虎牢关的险要地形再寻机破敌。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抢先一步进驻虎牢关。 三月,窦建德大军抵达关下,他们数次攻关,均被李世民凭借地利击退,双方陷入僵持。 李世民并不满足于被动防守。 于是派小股部队不断袭扰夏军,使其疲惫不堪;一面于四月亲率精锐,绕道抄袭窦建德的粮道,成功截获大批粮草,并俘虏了窦建德的运粮大将张青特。粮道被断,军心动摇,窦建德进退维谷。 此时,窦建德的谋士凌敬提议放弃强攻虎牢关,全军渡河北上,攻取兵力空虚的河内,再西进威胁李唐的根基之地——关中。 此计若行,不仅能避实击虚,扩大地盘,更能迫使李世民回师救援,洛阳之围不战自解。 窦建德起初颇为心动。 然而,洛阳城内王世充的求援使者不断哭诉城中惨状,苦苦哀求窦建德速速解围。 窦建德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最终拒绝了凌敬的妙计,决定继续强攻虎牢关,与李世民决战。 这个决定,葬送了他最后的机会。 李世民得知窦建德放弃北上,心中暗喜。 五月初,他将一千多匹战马放牧于黄河北岸,制造唐军粮草不济、骑兵无马可用的假象。 窦建德果然中计,以为唐军虚弱,决定趁势发动总攻。 五月初二,窦建德倾巢而出,在汜水东岸布下绵延二十里的军阵,擂鼓挑战,声势浩大。 李世民却深沟高垒,坚守不出。他命令士兵吃饱休息,养精蓄锐。 夏军从清晨列阵呐喊到中午,士兵饥渴疲惫,阵型逐渐散乱,许多人坐地休息,甚至跑到河边喝水,军纪涣散。 李世民在关城上看得真切,知道时机已到。 他亲率早已养精蓄锐的三千五百名精锐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汜水,直扑窦建德的中军大帐! 夏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 李世民的目标非常明确——窦建德本人!他带领骁将秦叔宝、程咬金、史大奈等人,卷起唐军旗帜,直贯敌阵,在夏军阵中反复冲杀,所向披靡。 夏军人数虽众,但指挥系统瞬间被摧毁,各部失去联系,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境地。 混战中,窦建德中槊受伤,仓皇向东逃窜。 唐军骑兵紧追不舍,最终在牛口渚将其生擒。主帅被俘的消息传开,夏军彻底崩溃,十万大军四散奔逃。 唐军乘胜追击三十余里,斩首三千余级,俘虏五万余人。 李世民审时度势,释放了大部分俘虏,只将窦建德装入囚车。 李世民押着窦建德,回师洛阳城下。 当王世充在城头看到被俘的窦建德时,最后一丝希望破灭。 他知道外援已绝,抵抗无益,只得开城投降。 至此,李世民一战定乾坤,以数千精骑击溃窦建德十万大军,并顺势迫降王世充,一举消灭了李唐统一中原路上最强大的两个对手。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