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里进来了四个寸头少年,韩雅琴一眼就看出他们刚刑满释放,出于善心,她还是为他们盛了饭,没想到,这一餐让她成为了七百多名劳改犯的“妈妈”! 1983 年春天,太原的早晨还带着凉意,韩雅琴在街边支起早餐摊,蒸笼里的热气裹着玉米粥的香味,在冷空气中散开。 她是从十三冶下岗的女工,带着几十个姐妹干过扫街、淘粪的活,后来攒了点钱开了这个小摊,日子过得紧巴巴。 这时,四个年轻人站在摊前,头发剃得短短的,棉袄破得露出棉絮,解放鞋的鞋底磨穿了,脚趾头冻得通红。 他们盯着蒸笼半天,没敢说话,周围几个食客悄悄往旁边挪了挪。 韩雅琴看了看他们,拿起勺子盛了四碗粥,又递过去刚烙好的煎饼,说趁热吃。 那几个年轻人愣了愣,接过碗就往嘴里灌,粥烫得他们直咧嘴,还是一口接一口没停。 吃完后,他们低着头说了句谢谢,转身就走,脚步有些踉跄。 第二天天还没亮,韩雅琴刚支起摊子,那四个年轻人就蹲在旁边的墙根下。 等她忙得差不多了,四个人突然站起来,齐刷刷地跪在地上。 最小的那个看起来才十七岁,眼泪直流,说他们是从劳教所出来的,家里不要,工作找不到,晚上睡桥洞,冻得实在受不了。 她叹口气,让他们起来,说店里刚好缺帮手,管吃管住,就是活儿累点。 就这样,四个年轻人住到了铺子后面的小储藏室。 韩雅琴每天带着他们凌晨起来揉面、生火,收摊后就领着他们去街上找活干。 那时太原正在修人行道,她就带着他们捡别人不要的废砖头,一块块往路上铺。 夏天太阳晒得地面发烫,他们光着膀子干,后背晒得脱皮;冬天哈气成霜,手冻得拿不住铁锹,还是咬着牙把坑坑洼洼的路铺得平平整整。 街坊邻居一开始见了就躲,后来看他们铺的路实在好,有人主动端来热水。 没过多久,又有个年轻人找到摊子。 他戴着眼镜,说是大学生,因为偷了实验室的东西坐牢,家里跟他断绝关系了。 再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有替人顶罪出狱后妻离子散的壮汉,有沉迷上网被家人赶出来的小伙子。 韩雅琴就在院子里搭了大通铺,三十多个人挤在一起,晚上围着土灶煮白菜炖粉条,香味能飘出半条街。 韩雅琴给他们定了规矩,必须学门手艺,学不会就别想吃饭。 有个叫三宝的不愿意学,她就把他锁在屋里背《电工手册》,背不会不给饭吃。 后来,三宝开了三家汽修店,店里最显眼的地方挂着韩雅琴的照片。 她带着一群人去郊区包了片荒山,种果树、养猪 。最难的时候,有人想去找拆迁队闹,韩雅琴拦住了,说城市变好是正事,咱们凭手艺总能活下去。 这些年,来的人走了一波又一波。 有人开了饭店,有人成了卡车司机,还有人跟着去监狱做帮教 。韩雅琴的通讯录上记着七百多个电话,每个名字后面都写着近况,谁娶了媳妇,谁生了孩子,谁不在了。 有个当年偷过她钱的小伙子,后来开了养殖场,寄来五万块钱,说妈,这是给您养老的。 在浙江,有个叫陈淑芳的阿姨,也做着类似的事 。她在菜市场摆摊时,遇到一个刚出狱的聋哑人,连饭都吃不上。 陈淑芳把他带回家里,教他修鞋。 后来,她陆续收留了三百多个刑满释放的人,教他们做点心、开货车,不少人现在都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她们都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只是觉得这些孩子走错了路,拉一把就回来了 。 韩雅琴这样的做法,真的让人佩服 。她不嫌弃这些犯过错的人,把他们当成亲儿子一样管着,教他们做人,教他们手艺,这份大义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换作别人,躲都来不及,可她却敞开大门接纳,用自己的力量给了这些人重新生活的机会 。 现在,韩雅琴快九十岁了,还住在 “母亲家园”。 逢年过节,院子里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车,那些曾经的愣头青,现在有的头发都白了,进门还是喊一声 “妈” 。她总是笑着应着,给他们端出刚煮好的饺子。 虽然说失去了儿子,可晚年的她,也仍旧有一群儿女伺候,因为她有一颗常人没有的善心和包容心。 那么如果是你们,会包容他们吗?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里进来了四个寸头少年,韩雅琴一眼就看出他们刚刑满释放,
语蓉聊武器
2025-07-08 11:21:5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