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中心清华华为联合发布智驾白皮书 华为参与编制智驾白皮书 华为联合中汽中心和清华大学发布了《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这份文件不仅体现了行业对智能辅助驾驶发展的深刻思考,也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去很多厂商在宣传智能辅助驾驶时,喜欢堆功能、拼硬件,但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安全 。白皮书强调: 不安全的智驾不如没有 。智能辅助驾驶不是“炫技”,“安全”是红线。
就像开车不能只靠眼睛,智能辅助驾驶也需要多种传感器(比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一起工作,才能做到比人更安全的“超人级”感知能力。
白皮书提出了一个衡量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五维安全体系 :
1. 全速域 :从低速到高速(1~150km/h),都能主动保障安全;
2. 全方向 :前后左右全方位防护,无死角;
3. 全目标 :无论是突然窜出的电动车还是侧翻的车辆,都能识别并反应;
4. 全场景 :无论是在城市道路、高速、还是泊车,都要能应对;
5. 全天候 :雨天、雾天、强光、暗光等极端天气下也能稳定运行。
五维安全, 少一维,都是对用户安全的不负责 !
AI算法要“有价值观”,“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可取
智能辅助驾驶的“大脑”是AI算法,它必须经过大量训练,并且始终把 安全放在第一位 ,同时云端训练要有“奖惩机制”,让AI学会在复杂情况下优先选择最安全的决策,车端算法也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避免为了炫技而滥用某些功能(比如频繁换道)。
多传感器融合 ≠ 硬件堆料,有些厂商只是堆砌硬件(比如加个激光雷达就叫高阶智驾),但关键在于软硬结合的能力,徒有硬件只是“四肢发达”的铁盒子罢了 。
激光雷达能看清楚远距离障碍物,尤其在雨雾或逆光环境下表现更好,毫米波雷达则擅长穿透视觉盲区,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才是真正的“超人级”感知。
很多厂家现在都宣传自己已经具备“端到端”能力,不要被“车位到车位”这种概念迷惑,要看是不是任意车位到车位,功能好不好,不是看名字有多酷,而是看车主每月实际使用多少公里,OTA升级也不能光看次数,要看背后是否有自建算力集群来支撑持续优化。
产业链协同发展是关键,智能辅助驾驶不是一个企业能搞定的事,需要上游的技术研发(芯片、算法),中游的整车制造,下游的服务与政策支持, 各方协同合作,才能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初期发展一定要警惕这些误区
1.纯视觉≠更安全 :在复杂天气或远距离识别上,纯视觉方案可能不如融合感知;
2.大模型≠万能 :目前的大模型还存在不可解释性,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
3.算力≠实力 :高算力芯片不代表更强的体验,关键还是算法效率;
4.数据≠有效数据 :卖得多≠进步快,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有价值。
现在辅助驾驶基本成了标配,选购的时候可以先灵魂拷问一下。
1. 看主动安全 :有没有五维安全能力?
2. 看传感器配置 :是否有多传感器融合?
3. 看真实体验 :功能是不是实用?能不能常用常新?
4. 看用户口碑 :车主爱不爱用?月均使用里程是多少?
华为一直以安全为本,引领行业发展,通过“芯—硬—软—云”全栈自研能力,打造了HUAWEI ADS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在问界、智界、享界、尊界等众多车型上落地应用。
白皮书的发布,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量化的安全范本,推动中国智能辅助驾驶走向更规范、更安全的发展路径。
总结一句话 :智能辅助驾驶的未来,不是谁的功能最多,而是谁的安全最稳、体验最好、用户最爱用。
对用户负责,对品牌负责,对行业负责,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