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杀害三百余名共产党员的杨虎,出现在天安门广场,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位安徽宁国籍的男子,原名胡德顺,出身贫寒,自幼丧母。十二岁入私塾,课余需操持家务,十五岁又做了药铺学徒。目睹贫苦百姓求医问药的艰难,激发了他反清的决心。十七岁时,他远赴南京投身军旅,先后就读于清军水师武弁学堂和两江讲武堂,一九〇七年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反清活动。辛亥革命爆发,他率部攻打南京,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后追随黄兴参与二次革命,兵败流亡日本,并曾担任孙中山先生的幕僚。袁世凯称帝,他暗中策划反袁起义,孤身带二十余人夜袭“肇和舰”,虽未成功,却名扬一时。北伐战争时期,他担任师长,屡立战功。一九二七年,他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出任上海警备司令后,他参与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指挥部队在上海制造了血腥屠杀,数百名共产党员遇害,数千人下落不明。此后,他仕途亨通,官至国民党中将,甚至担任了监察委员。 国民党败局已定,许多将领逃往台湾,但他却留在了大陆。南京解放后,他协助民盟领导人安全撤离,并公开表示拥护共产党,以此博取信任,最终得以参加开国大典。 他从未真正放弃国民党理念。
建国后,他多次谋求高位,屡遭拒绝,内心怨愤日增。一九五五年,他与儿子密谋叛国,企图与台湾、日本勾结,图谋分裂祖国。他通过秘密渠道向蒋经国和日本政要传递信息,计划从福建和东北两线夹击大陆。阴谋败露后,他被捕入狱,一九五九年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因年老体衰,在狱中医院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杨虎的一生,是部充满矛盾和戏剧性的传奇。 早年的革命功绩与后来的罪行,构成了他人生的复杂注脚。时代巨变,他却未能适应,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