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这时,瑞典医学家安德森快步跑上去,单膝跪地,为她举了整整30分钟的话筒,期间,安德森一动未动。因为他知道,青蒿素的发现,对全人类意味着什么……
2015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
84岁的屠呦呦走上讲台,这位身形瘦小的中国科学家,正准备分享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谁知,讲台的话筒线太短,她不得不费力地弓下身子,去够那个话筒。
就在这片尴尬的寂静中,一个高大的身影快步上台,在全场注视下,他单膝跪地,稳稳地用手扶住了话筒。
他叫扬·安德森,瑞典传染病学界的权威,也是当年的诺奖评委之一。
接下来的26分钟,这位身高近一米九的教授就这么一动不动地跪着,直到演讲结束。
这一幕传遍世界,人们都在问,究竟是怎样的成就,能让一位顶尖同行献上如此近乎朝圣般的敬意?
安德森教授对此并不在意:“那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举动,屠老师讲得很好,但我并没有感觉到太久。”
可谁都明白,他跪下的,远不止是对一位长者的尊重。
在他们相遇之前,疟疾,这个古老的瘟神,曾在全球尤其是非洲大陆肆虐。
世卫组织冷酷的统计数字表明,曾经有一段时间,30秒内有一名儿童死亡。
而屠呦呦团队发现的青蒿素,彻底改写了人类与疟疾抗争的历史,将全球疟疾死亡率硬生生拉低了60%以上,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做出的一个决定。
在今天这个连软件代码和商业模式都要申请层层专利的时代,他们选择将青蒿素的配方和技术无偿公开。
他们放弃了本可以创造巨额财富的机会,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这种救命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送到那些最需要它的人手中。
这份无私,恐怕比发现本身更具分量。
此伟大事物之诞生,诚非易事。
时光倒回1969年,中国秘密启动“523项目”,旨在研制新型抗疟药。
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该计划的中心人物。
可那时的她,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更不是什么院士。
她所拥有的,仅仅是一份永不言败的精神,以及一间简陋的实验室。
她和同事们筛选了超过640种中草药,历经上千次实验,却屡屡失败。
转机出现在一本古书里。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一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服之”,点醒了屠呦呦。
她猜测,也许是萃取的温度有问题。也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她才能在191次的试验中,第一次利用低温乙醚萃取技术,得到了对疟疾寄生虫百分百抑制的青蒿素。
而此仅仅为开端而已。
在1972年,在尚未发展成熟的动物实验时期,谁会去检验药品的人类安全呢?
屠呦呦和两位同事,毅然决定自己先吃。
她那句“要给别人用,自己先得敢吃”,平静得像是在说一件家常小事,背后却是赌上性命的担当。
这种“以身试药”的勇气,在今天看来近乎疯狂,却是那个年代科学家们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在诺奖的讲台上,屠呦呦没怎么提自己的艰辛,反而谦逊地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送给世界的礼物。”
这一句话说得很温柔,但台下的人都站起来鼓掌。
这份成就,也持续赢得世界的认可。2
024年4月30日,94岁高龄的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个被誉为科学界“终身成就奖”的机构,评价她“通过原创性研究拯救数百万人生命,重塑全球公共卫生格局”。
至此,故事犹未终结。
如今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依旧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实验室里,带领团队攻克青蒿素的“抗药性”难题,同时还开拓性地研究它在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的新可能。
她的一生,恰如她所言“蒿叶般宁静,蒿花般淡泊”,不慕名利,只为那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现与执着。
现在再回头看安德森的那一跪,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那份敬意,固然是献给伟大的科学发现,但进一步看,它更是献给屠呦呦本人所代表的一种精神——那种超越了个人得失、将全人类福祉置于首位的巨大悲悯和无私。
那是一种更为基本的同情。在拯救生命这个终极命题面前,所有的国界、偏见、资历都显得微不足道。
安德森跪下的,是一位科学家对另一位科学家人格的最高致敬,也是一个人,对另一个纯粹的、大写的人的由衷钦佩。
这或许才是科学最动人的地方,也是它能不断推动文明前行的根本原因。
晚秋
善良的人不分国家种族
一禅
被中国科学院拒绝的女神
逆风飞翔 回复 07-09 20:07
科学院需要茅台院士
49xxx77
环保少女谴责犹太人的血腥[点赞]
财来自有方之星汉灿烂
[赞][赞][赞]
用户57xxx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