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梅内伊终于不藏了,伊以停火后首次露面,信徒大喊口号要为他“流尽鲜血”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7月5日晚,伊朗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出席了德黑兰的一场宗教仪式,这也是伊以停火后他首次在现场活动中露面。
这场原本普通的宗教仪式,因为哈梅内伊的出现变得暗流涌动。当天正值什叶派重要节日阿舒拉节,信徒们原本在纪念先知穆罕默德之孙侯赛因的殉道,但哈梅内伊的身影刚一出现,现场气氛立刻从肃穆转为激昂。
有人高举印有哈梅内伊头像的旗帜,有人泪流满面地呼喊“为领袖流尽鲜血”,更有甚者将手中的《古兰经》举过头顶,向这位“法基赫”宣誓效忠。伊朗国家电视台随后播出的画面中,哈梅内伊表情冷峻地向人群点头挥手,尽管全程未发一言,却让外界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威慑力。
这并不是哈梅内伊第一次在危机时刻通过宗教场合传递政治信号。回溯伊朗伊斯兰革命历史,霍梅尼等宗教领袖正是通过掌控宗教仪式,将什叶派“殉道”精神转化为反抗世俗政权的动力。如今哈梅内伊选择在阿舒拉节露面,显然是想借宗教传统凝聚人心。
要知道,自6月13日以色列发动袭击以来,伊朗境内多个军事目标被摧毁,数十名军方高层和科学家丧生,民众恐慌情绪蔓延。更要命的是,冲突期间以色列曾计划暗杀哈梅内伊,特朗普甚至公开威胁“知道他的位置”。
这种情况下,哈梅内伊的消失自然引发各种猜测:有人说他躲进了地下掩体,有人谣传他已秘密前往俄罗斯,甚至有亲以色列媒体宣称“伊朗政权即将崩溃”。
但哈梅内伊的现身彻底击碎了这些流言。当他在清真寺中缓缓落座时,伊朗官方媒体迅速放出精心剪辑的视频,画面中既有信徒们狂热的欢呼,也有哈梅内伊与高级教士们低声交谈的场景。
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策略,恰恰是伊朗政权惯用的政治艺术——既展现领袖的安全与权威,又避免在敏感时刻激化矛盾。正如德黑兰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贾法尔・哈格帕纳所言:“最高领袖的出现本身就是宣言,它向国内外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伊朗政权稳如磐石。”
事实上,哈梅内伊的复出远不止是稳定民心那么简单。在伊以停火的微妙节点,这位84岁的老人正在下一盘大棋。冲突期间,伊朗对以色列发动了多轮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尽管造成的实际损失有限,却成功将局势拖入消耗战。
如今停火协议虽已达成,但美以对伊朗的军事威胁并未解除。就在哈梅内伊露面的前一天,特朗普还在“空军一号”上宣称“不会允许伊朗重启核计划”,并计划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商讨进一步行动。
这种情况下,哈梅内伊选择在宗教场合高调亮相,既是对美以的无声警告,也是对国内保守派的一种安抚——毕竟在冲突期间,伊朗国内曾出现“改革派与保守派罕见团结”的局面,哈梅内伊需要维持这种凝聚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哈梅内伊露面的同时,伊朗官方开始大规模抓捕所谓“亲以色列间谍”。据塔斯尼姆通讯社报道,7月2日德黑兰西南部又有一名与“亲以网络”有关联的人员落网。
这种策略,显然是在为可能到来的下一轮冲突做准备。正如伊朗国家电视台呼吁民众发送“支持领袖”的视频一样,哈梅内伊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将民众情绪引导到“抵抗美以”的轨道上。
不过,哈梅内伊的复出也暴露出伊朗政权的深层困境。尽管他的现身暂时稳定了民心,但无法掩盖伊朗在冲突中暴露的军事短板。以色列空袭期间,伊朗防空系统未能有效拦截来袭导弹,核设施遭到重创,这些都让外界质疑其“抵抗轴心”的成色。
更麻烦的是,经济制裁导致的民生问题正在侵蚀民众支持。数据显示,伊朗里亚尔对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普通民众生活成本飙升。这种情况下,哈梅内伊的宗教号召力还能维持多久,成为摆在伊朗政权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际层面,哈梅内伊的露面同样引发连锁反应。沙特等海湾国家开始重新评估与伊朗的关系,有消息称沙特正寻求与伊朗和解,这直接打乱了美国推动“中东版北约”的计划。
而中国外长王毅的表态更是掷地有声:“伊朗核问题本可通过对话解决,如今却引发危机,公理何在?”这种立场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哈梅内伊在国际博弈中多了一张牌。
但哈梅内伊面临的挑战远未结束。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正试图说服特朗普继续施压,而美国国内鹰派势力也在鼓吹“彻底解决伊朗问题”。
更关键的是,伊朗国内关于是否继续铀浓缩活动的争论从未停歇。哈梅内伊在冲突后宣布中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这一决定虽赢得保守派支持,却让伊朗在国际社会更加孤立。
驿动
一帮愚味的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