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为一个留学生投入20万。
而我们自己的孩子,一年学费不到5千。
他们住着免费单间,每月领着数千元生活费,甚至学费全免。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入学门槛也相对更低,语言要求都和本土学生不是一个标准。
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些院校为了提升国际排名,必须达到一定的留学生比例。这个数字,成了一个硬性任务,直接和资源、声誉挂钩。
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有的国家靠实力吸引真正的诺奖级人才,有的国家把教育当成创收产业,吸引全球精英来花钱学习,一年能带来上百亿美元的收入。
用高额补贴换取数据的模式,长远看,换来的究竟是真正的国际化人才,还是短暂的学术观光客?
教育资源这杆秤,到底该为谁而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