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冬,日本加紧了对海南铁矿的开采。日军经常用汽车押送一伙被抓来的外国劳工,到距石碌铁矿十多公里远的一个山岗开山筑路。潘江汉决定从三面伏击敌人。 1943年冬,日本侵略者在海南岛的石碌铁矿加紧开采,把这座位于昌江县金牛岭的矿山当成了战争机器的“血库”。铁矿石品质高,是他们急需的战略物资。为了更快运走矿石,日军从东南亚抓来了一批外国劳工,逼着他们在十多公里外的山岗上开山筑路。就在这条山路上,琼崖纵队的潘江汉带着部队设下埋伏,从三面夹击敌人。 石碌铁矿在海南昌江县,矿石含铁量高,储量也不少,是块宝。日本侵略者占领海南后,眼红这块资源,从1940年代初就盯上了这儿。到1943年,太平洋战争打得正激烈,他们急需铁矿石造武器、修工事,所以开采力度一下子上去了。外国劳工被抓来干苦力,日军还修了条简易山路,从矿区到十多公里外的运输点,靠卡车把人押过去。那时候,劳工待遇差得没法说,吃不饱还挨打,修路更是拿命在拼。日军这么干,既是为自己抢资源,也是想掐断海南当地的抗战命脉。 潘江汉,1916年出生在海南儋州白马井镇,家里条件一般。那年代,海南不太平,军阀混战加上外敌入侵,老百姓日子苦不堪言。他家更惨,11个亲人死在战乱里,父亲1939年还被敌人杀了。这仇恨像火一样烧在他心里,让他从小就立志要抗争。读中学时,他在儋县中学(现在叫新州中学)接触了进步思想,那会儿学生运动搞得热火朝天,他也跟着组织抗议、发传单,喊着要抵制日本侵略。1935年,他正式投身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就进了琼崖纵队。 琼崖纵队是海南的游击队,共产党领导,打法灵活,专在山里跟日军周旋。潘江汉从基层干起,脑子活胆子大,很快就当上了指挥员,到1943年已经是第2支队第1大队的大队长。他带部队在海南的山沟里跑惯了,游击战玩得溜,之前也干过不少漂亮仗。这次听说日军押劳工修路,他坐不住了,决定干一票大的。 1943年冬,潘江汉得到情报:日军每天用卡车押送外国劳工去修路,路线固定,就是那条从石碌铁矿到山岗的山路。路不好走,两边是密林和陡坡,正好适合埋伏。他琢磨了一下,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既能打日军,又能救人。于是他带着部队提前摸了过去,选了个地形窄的地方布阵。计划很简单但狠:三面围攻,把日军卡车困在中间打。 他把人分成三拨,一拨堵正面,两拨抄侧翼,趁天没亮就埋伏好。战士们藏在林子里,武器主要是步枪,子弹不多,得靠准头和时机。这招的核心是出其不意,卡车一进圈就动手,不给日军喘气的机会。潘江汉算准了,日军护卫不多,反应不过来,只要速战速决,就能赢。 那天早上,卡车果然来了,上面挤着日军和劳工。潘江汉一声令下,战士们开火,先打轮胎,把车逼停。日军跳下来想还手,但三面枪响,他们根本招架不住。战斗没拖多久,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日军被全收拾了。劳工吓得跑散了,潘江汉赶紧派人找回来,一共救了25个外国人,有英国的、澳大利亚的、荷兰的。这些人身上全是伤,饿得不行,部队给了他们吃的穿的。日军援兵很快要到,潘江汉带着人撤了,把劳工转移到安全地方。 救下来的25个劳工被送到琼崖纵队总部,部队拿出了米饭和猪肉招待,跟战士们的粗粮比起来算得上“奢侈”。这些劳工感动得不行,有的还讲了自己的遭遇,说是在矿里挖石头,后来被拉去修路。十多天后,总部派了个会英语的参谋来,搞清楚他们的身份,最后把他们安置好,有的还送回了自己国家。这事儿在当时传开了,外国劳工对琼崖纵队的印象特别好,也让潘江汉的名声更响了。 这场仗只是潘江汉战斗生涯的一个片段。抗战后期,他继续带队打游击,1946年的白马井围歼战干掉了一支日军,士气大涨。到了解放战争,他又打了1949年的东新公路战役,收拾了国民党第156师。1950年海南解放时,他带着第五总队牵制敌人,给主力登陆争取了时间。后来他转到海军,当过榆林基地和湛江基地副司令员,还做了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第一任局长,管海洋资源。晚年他写了本18万字的回忆录,叫《转战琼岛十二春》,把抗战的事儿记了下来。1996年,他在儋州去世,80岁。白马井镇后来建了个纪念园,把他当成海南的骄傲。
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奸污妇女到什么程度?一位伙夫说出了实情,惨绝人寰……193
【14评论】【28点赞】
白同伦
1946年干掉了一支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