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前问他这是干什么?孔子说:“娘死了,不知道爹是谁,没法埋。” "我不知道我爹是谁,无法给母亲下葬。"公元前535年,鲁国曲阜的五父之衢上,一个瘦弱的少年突然跪在一具棺木旁,引来路人纷纷驻足。棺中躺着他刚刚去世的母亲颜徵在,而少年口中说出的话,让所有围观者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少年,就是日后受人尊敬的孔子。此刻的他,正在用最激烈的方式,向命运发起抗争。 孔子的出身,本就是一段充满争议的往事。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没落的贵族,年近七旬时与年仅二十出头的颜徵在"野合"生下了孔子。在周代,"野合"二字意味着这段婚姻并不符合当时的礼制规范,这让孔子从出生起就背负着"非礼而生"的标签。 叔梁纥去世后,正妻施氏毫不留情地将母子逐出家门。而最令人心碎的是,母亲至死都没有告诉他父亲葬于何处。或许是因为羞于启齿这段"野合"往事,又或许是周礼严禁非正妻入葬家族墓地。 按照周礼,"父母死则同穴"是最基本的孝道。但15岁的孔子面临着一个几乎无解的困境:他不知道父亲葬在何处(当时的平民墓葬"不封不树",既无坟堆也无标记),可若草草下葬母亲,他将永远失去确认自己贵族身份的机会。 在绝望中,这个少年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将母亲的棺木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条曲阜最繁华的交通要道上。 这绝非一时冲动。孔子深知,只有通过这种极端方式才能引起足够关注。果然,消息如野火般传遍鲁国,最终一位曾参与叔梁纥葬礼的故人认出了这个倔强的少年,透露了父亲墓地的位置。 在众人见证下,孔子终于将父母合葬。但故事并未结束,他特意在墓上堆起四尺高的坟堆,这明显超出了平民"墓而不坟"的葬制,而是采用了士大夫规格。 当有人质疑时,少年孔子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吾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无识。"这句话,既是对自己未来周游列国的预言,更是对贵族身份的公开宣示。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72岁的孔子病重时,弟子子路想用大夫规格为他准备后事,却遭到严厉斥责:"吾谁欺?欺天乎?"曾经为母亲违礼堆坟的少年,最终成为了周礼最坚定的捍卫者。 这种看似矛盾的人生轨迹,恰恰展现了孔子思想的完整脉络:年轻时以"破礼"求生存,壮年后以"复礼"安天下。从"不知其父"的野合之子到"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孔子用一生诠释了真正的孝道:不是盲目遵从形式,而是在理解本质基础上的坚守与变通。 正如孔子后来所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真正的孝道,永远源自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 那个十五岁少年在五父之衢上的惊天一跪,不仅改变了孔子个人的命运,更为后世留下了关于孝道最深刻的诠释。 信息来源: 光明新闻|“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孔子的父母 文|知又 编辑|南风意史
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
南风意史册
2025-07-08 17:48: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