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这次算是彻底杠上了!欧盟前脚刚对中国医疗设备下黑手,中国后脚就甩出一记漂亮的

风林事儿说 2025-07-08 20:37:06

中欧这次算是彻底杠上了!欧盟前脚刚对中国医疗设备下黑手,中国后脚就甩出一记漂亮的反杀。 6月20日欧盟官网突然宣布,依据《国际采购工具》,中国企业今后不能参与欧盟50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项目,而且中标项目里中国零部件占比还不能超过50%。 这明摆着就是给中国企业筑起一道贸易高墙,把高端医疗市场的肥肉全留给自家企业。 欧盟这套操作,表面上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实际上全是算计。 根据欧洲医疗技术协会的数据,欧盟医疗技术市场规模高达1500亿欧元,政府采购占了70%,而500万欧元以上的项目虽然只占招标数量的4%,却占采购总额的60%。说白了,欧盟就是想从源头切断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渗透路径。 更绝的是,欧盟还把限制范围从终端产品延伸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就连设备里的中国产图像处理模块都不放过,甚至中企通过合资参与的项目也可能被排除在外。这种系统性封锁,摆明了是要把中国医疗企业赶出欧洲市场。 面对欧盟的无理打压,中国可不是吃素的,直接亮剑反击。财政部通告明确,政府采购预算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器械项目,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被直接排除在外;非欧盟企业参与时,其提供的欧盟进口设备占比也不得超过50%。 商务部更是强调,中方措施只针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在华欧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受影响,这一招精准地把欧盟内部的“务实派”和“鹰派”区分开来。 这场互掐的背后,是双方利益的激烈碰撞。欧盟之所以选择医疗器械作为突破口,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医疗设备近年来发展迅猛,2024年对欧盟出口额达到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在高端影像设备领域更是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比如中国产的心脏支架价格仅为欧洲产品的60%,监护仪价格低至欧盟同类产品的1/3。另一方面,欧盟想通过这种方式迫使中国在其他领域让步,比如电动汽车关税问题。 去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反补贴税,这次中国直接以牙还牙,对欧盟进口的葡萄蒸馏酒(主要是白兰地)征收平均32.2%的关税。法国作为推动对华电动车加税的主要国家,其白兰地产业首当其冲,毕竟中国是法国白兰地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23年进口额超过10亿欧元。 中国这次反制措施的金额门槛(4500万人民币)与欧盟的500万欧元基本持平,而且仅针对进口产品,这种“镜像对称”的设计,直接把欧盟架在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尴尬位置上。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对欧盟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2023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医疗器械占比不小,欧盟企业要是被排除在4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之外,损失可想而知。而且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欧盟企业如果失去这块蛋糕,未来在技术研发和市场份额上都可能被中国甩得更远。 这场贸易摩擦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欧盟内部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德国制造业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极高,汽车、自动化设备、化工等多个领域,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润占比远高于其他区域,因此德国并不愿意被拖入中美欧三方对抗的前沿战线。 而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应对,比如联影医疗等企业可能会通过本地化战略,在欧洲设立生产基地,以规避欧盟的限制。此外,中国还通过转口贸易等方式缓解直接贸易受限带来的冲击,2024年经越南转口的贸易量同比增长27%,墨西哥转口增长19%。 现在的问题是,欧盟到底是继续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损害自身经济利益,还是回归理性,与中国相向而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都留了一定的谈判空间。中国在反制措施中明确,仅欧盟产品能满足需求的项目可豁免,而且与中国达成最低价格承诺的欧盟企业可以免于高额关税,已有34家欧盟企业因此受益。 而欧盟内部也有不少声音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毕竟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性利益冲突,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这场中欧互掐,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市场、技术和规则的博弈。欧盟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却没想到中国会以如此坚决的态度反击。未来,双方的较量可能还会继续,但有一点很清楚:中国不会单方面退让,任何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行为,最终都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欧盟要是真的想解决问题,就得放下“价值观优越感”,回到平等对话的桌上来。否则,这场互掐只会让双方都伤痕累累,而真正的赢家,可能是那些在一旁看热闹的第三方。

0 阅读:140

猜你喜欢

风林事儿说

风林事儿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