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在厦门演武场检阅水师,忽见荷兰「海克托」号战船在外海逡巡。

夜听历史 2025-07-08 23:36:57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在厦门演武场检阅水师,忽见荷兰「海克托」号战船在外海逡巡。 他举千里镜远眺,笑谓诸将:「此等坚船利炮,可吓腐儒,难敌我中华儿郎!」遂以顺治十二年组建的「铁人军」为前锋,趁鹿耳门涨潮之机突入台江,围困热兰遮城十月。 荷兰总督揆一遣使求和,愿献十万两白银求退兵,郑成功拍案而起: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揆一献城投降。 郑成功在赤嵌城设承天府,颁布《屯田条例》,令将士「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并规定垦荒与生态保护之策。 他亲率幕僚踏勘南北二路,见高山族同胞刀耕火种,遂遣汉民传授牛耕之法,每社配给耕牛、铁犁,三年间台湾开垦良田五万甲,岁入米粟三十万石。 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临终前命人取《大明律》置于枕畔,对诸子曰:「吾生不能复中原,死当为厉鬼以击贼!」言讫,目光犹凝视北方,享年三十七岁(虚岁三十九)。 部将遵其遗愿,将灵柩暂厝台南洲仔尾,墓碑题「明赐姓延平郡王郑成功之墓」。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廷迁葬其灵柩于福建南安,康熙帝亲撰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此联虽存争议,但仍勒石于台南延平郡王祠,道尽遗民心事。 景迁曰:当他在东宁府衙悬挂「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楹联时,未必不知——在「天崩地解」的时代,偏安海隅的延平郡王藩属不过是华夏文明的最后方舟:当大陆尽陷腥膻,唯有此岛仍存汉官威仪,待后世子孙乘桴浮海,再续九州衣冠。 而其与李定国约师广东之役(顺治十二年),因舟师延误致新会之败,终成南明无法弥补之裂痕,此又非独英雄之憾,实乃天运使然。 今台南「开山王祭」仍循古礼遥祭大陆,正应了诗人丘逢甲「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山河」之叹,斯为民族精神之不死矣。

0 阅读:41
夜听历史

夜听历史

夜听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