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张家长送孩子入读青岛大学的宿舍照片被记录了下来。八人间,上下铺,水泥地面,木板床上铺,八个储物柜加一张桌子,唯一电器是头顶一根老式灯管。面对此景,院领导或许用“近海夏天凉”的理由搪塞了过去,风扇空调自然更不必想。
坦白讲,这样的住宿环境,配不上青岛大学的招牌。
往前回望二十五年,2000年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学宿舍内,风扇、电视、电话一应俱全,一年住宿费六百元。
二十五年过去,当社会发展一日千里,青大的宿舍条件却似乎被遗忘在了时光的角落。水泥地面对比当年更齐全的配置,历史的车轮在此处仿佛倒转。
大学预算并非捉襟见肘。2025年学校预算高达29.8亿,在校学生四万一千人,按八人一间宿舍计,仅需5125间。每间装一台两千元空调,总价不过一千零二十五万。
这笔开销在近三十亿的预算面前,微小如尘埃——占预算比例不足千分之三点四。这好比月入万元之人,为三十四元一顶的遮阳帽斤斤计较,其吝啬之态,令人难解。
与此同时,青岛大学每年的毕业典礼却极尽排场。当那些仪式感满满的场面在镜头前流转,宿舍里的水泥地与老式灯管便显得格外刺眼。
精力与资源,似乎更愿意投向聚光灯下的表演,而非学生日夜起居的方寸之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表面的光鲜与内里的窘迫,构成一幅令人叹息的图景。
沿海城市夏天当真无需降温设备?青岛虽受海洋调节,暑热不若内陆酷烈,但湿度颇高,盛夏时节宿舍内闷热难耐亦是常态。
以“海边凉快”为由拒绝安装基础降温设施,既是对自然气候的片面解读,更是对学生体感不适的轻慢。当年轻学子在溽热中辗转反侧,汗水浸透凉席,所谓的“沿海优势”便成了推脱之词。
高校资金流向何处,清晰勾勒出其真实价值取向。当巨额预算投向宏伟楼宇、尖端设备,投向繁花似锦的典礼,却吝于为学生改善八人间里最基本的生活质量,这背后的选择逻辑,值得深思。
一所大学真正的价值与尊严,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耀眼的数据与仪式,更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在水泥地上度过四年青春的生命。
毕业典礼的喧嚣终会散去,而宿舍里那盏老式灯管下度过的夜晚,才是学子们最真实的大学生活。水泥地沉默无言,却比任何华美舞台更能映照一所大学的良心。
春暖东风
三十年前我在济南上的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一模一样的宿舍啊,三十年没变
用户26xxx90
说实话这个环境不太影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