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台湾省”这个说法传开后,岛内的氛围就变了,岛内的军人、官员、老百姓都明白,真要跟大陆对上,没什么胜算,甚至连跑都不一定跑的了,毕竟岛内与大陆的差距太过悬殊。 军事上,台湾的防务力量早已难以与大陆抗衡。 根据美国国防部报告,大陆国防预算是台湾的14倍,而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更是一日千里。 台军现役人数已跌破15万,编现比从2020年的88.57%下滑至2024年的78.6%,陆军装甲兵甚至出现“三人开一车”的窘境。 反观大陆,歼-20隐身战机列装超500架,盾舰数量是台湾海军的十倍以上,体系作战能力更是形成全域感知优势。 曾有模拟推演显示,台军战机升空后平均12分钟即被锁定,这种“单向透明”的战场态势,让岛内军人深知对抗毫无胜算。 经济层面的差距同样触目惊心,1994年台湾GDP曾占大陆的45%,到2021年已降至4.4%,在全国各省中仅排第8位。 更关键的是,台湾经济命脉高度依赖大陆市场,2022年1至8月,台湾集成电路出口的60% 流向大陆及香港,半导体产业的兴衰直接与大陆市场绑定。 一旦失去这个最大的销售地,台湾半导体企业将面临技术研发停滞、市场份额萎缩的双重危机。 相比之下,大陆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仅高铁运营里程就超过4万公里,是台湾的114倍,这种基础设施的代差让台湾民众直观感受到发展动能的差距。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自1971年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明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后,台湾的“邦交国”从52个锐减至20个左右,且多为人口不足百万的小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与18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岛内民众的生活体验也在传递着真实的信号,当大陆游客在台湾使用移动支付畅通无阻时,台湾民众却发现自己的手机在大陆无法享受同等便利;当大陆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飞驰时,台湾高铁因技术依赖日本,不仅票价高昂,还频繁出现系统兼容问题。 这些日常细节的对比,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意识到,所谓“两岸对等”不过是政治口号,现实中的差距早已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更值得关注的是,岛内精英阶层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2025年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大陆师生赴台交流时,一名学生使用“中国台北”称谓引发绿营震怒,但马英九本人却公开表示这是“大陆地区普遍用语”。 这种理性声音的出现,反映出岛内有识之士开始正视现实。就连台军前“防务部门负责人”冯世宽也曾坦言,台湾“绝对不是大陆的对手”,这种来自体制内的清醒认知,进一步动摇了 “以武拒统”的幻想。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岛内氛围的转变是必然的。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大陆在航天、高铁、5G 等领域的成就,看到两岸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的现实,所谓“台独”的鼓噪自然显得苍白无力。这种氛围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政治表态,而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理性选择,是历史潮流不可逆转的生动写照。
台湾“国防部”、陆委会的回应来了!针对岛内8家军火商被大陆制裁,台“国防部”吹牛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