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国民党“中央社”香港负责人谢忠侯,把电影副本带回了台湾,蒋经国看了之后,忍不住落泪,没过多久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凝视] 一部电影,竟然改写了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1988年的《血战台儿庄》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两岸40年来紧锁的大门。 1988年1月,香港皇后戏院里人头攒动,《血战台儿庄》连续一周场场爆满。 这部大陆拍摄的抗战电影,让很多香港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国民党军队的正面形象。 散场后,一个中年男子匆匆离开,他是国民党中央社香港负责人谢忠侯,几天后,这盘电影拷贝就出现在了台北士林官邸。 蒋经国看完电影后,在日记里写道:“观影后夜不能寐,王铭章部死守滕县三日,为台儿庄布防赢得时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大陆电影竟然如实还原了父亲蒋介石在徐州机场主持追悼会时遭遇日军空袭的场景。 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其实充满了争议,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这个题材时,很多人担心会不会通过审查。 毕竟,正面展现国民党军队抗战,在当时是个敏感话题。 为了确保历史真实性,剧组下了苦功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支绍曾参与剧本审读,他坚持要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作战地图来布景,连指挥部里电话机的位置都不能错。 电影里有个镜头:日军坦克碾过守军遗体冲入城内,国军士兵捆满手榴弹扑向坦克。这个场景来自第31师作战参谋屈伸的亲身经历。 为了拍好这个镜头,剧组专门从济南军区借来了日军九五式坦克,爆破组算炸药用量精确到克,生怕炸坏了珍贵的历史装备。 电影在香港上映后,台湾方面通过民间渠道提出要拷贝,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请示中央后,廖承志拍板同意,用民航班机把胶片送到了香港。 这个决定的背景很有意思,1987年9月,蒋经国看到大陆报纸上关于“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民意调查,曾在会议上说:“总要给老兵们留条回家的路。” 电影成了压垮隔阂的最后一根稻草,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 首批返乡老兵中,87岁的李志强指着电影海报对记者说:“这就是我们当年打的仗啊!我背着重伤员从火线爬回来,背后子弹把绑腿都打穿了。” 1988年3月,国务院出台接待办法,中国旅行社紧急加印了5万份“探亲指南”。北京永定门火车站的工作人员还准备了两岸方言对照手册,就怕听不懂老兵们的乡音。 1988年7月,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报纸上写道:“当看到影片里川军将士穿着草鞋、握着老套筒与日军坦克拼命时,我突然明白,历史不该被立场割裂。” 现在在台儿庄古城纪念馆里,还保存着当年剧组的分镜脚本,第137页用红笔标注着一个细节:战壕里同时出现青天白日旗和八路军臂章。虽然只有3秒钟,但这是大陆银幕上首次出现两种武装力量共同抗日的画面。 这部电影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的票房成绩,而是它开启了两岸重新审视历史的契机。40年的隔阂,因为一部电影开始松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血战台儿庄》不只是在讲述一场战役,更是在呼唤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当年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不是海峡对岸的同胞。 这部电影让人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外敌入侵,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团结一致的。不管是哪个党派,哪支军队,保家卫国的心都是一样的。 现在回头看这部电影,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历史可以被政治立场影响,但真相永远不会被掩盖。 你觉得一部电影能改变历史进程吗? 信源: 《血战台儿庄》是怎样拍成的?——界面新闻
1988年,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国民党“中央社”香港负责人谢忠侯,把电
优优谈过去
2025-07-11 13:08: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