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队离开后,沙家浜36个伤员结局如何?10人死于败血症,1人被冲走,仅剩下2

醉卧云端云端居 2025-07-11 20:10:56

在大部队离开后,沙家浜36个伤员结局如何?10人死于败血症,1人被冲走,仅剩下25人一样也照样可以发展成一个旅。 1939年秋,阳澄湖边,芦苇荡里,36名新四军伤员被大部队留下。主力撤了,日军围剿步步逼近,药品奇缺,生存都成问题。10人死于败血症,1人被急流冲走,只剩25人,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还能翻身变成7000人的主力旅? 1939年秋,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也就是“江抗”,在阳澄湖一带被日军重兵围剿。大部队撑不住,只能西撤,留下36个重伤员。这些人伤得走不了路,只能分散藏在常熟县的村子跟芦苇荡里。情况有多糟?没医生,没药,伤口感染是家常便饭。10个弟兄因为败血症没熬过去,还有1个在转移时被急流卷走,命都没了。剩下25人,靠啥活下来?靠的是当地村民跟地下党的拼命护着。 村民真豁得出去,晚上用门板抬伤员,怕日军发现,连气都不敢大声喘。渔民也拼了,把小船划进芦苇深处,白天藏人,晚上送饭送药。地下党员陈关林开了个“春来茶馆”,表面卖茶,背地里传情报、送药。另一个党员胡广兴扮成郎中,拿草药给伤员治病,能救一个算一个。可条件太差了,缺医少药,硬生生折了11个人。这25个幸存者,活下来全凭一口硬气跟乡亲们的命换命。 到了1940年初,这25个伤员不想再缩着了。光活着不够,他们得干点啥。在芦苇荡里,他们搭了个“江抗东路司令部”,开始跟日军对着干。刚开始惨得很,武器都没几把,手头就那么点破枪。可他们脑子活,仗着熟悉地形,瞅准机会伏击日军运输队,抢了点枪支弹药回来。打一仗,赢一次,胆子就大一分,名声也传开了。 附近村民跟年轻人一看,这帮伤员还真能打,陆陆续续就有人加入。队伍慢慢从25人涨到几百人,再往后就上千了。到1941年3月,队伍已经扩到2000多人,正式编进新四军第6师18旅。这还不算完,抗战胜利那会儿,18旅直接膨胀到7000人,成了主力部队,还打过解放高邮这样的大仗。你说牛不牛?从36个伤员起步,11个没了,剩25个愣是干成这样,谁敢信? 这25人能翻盘,靠自己拼命是一方面,更大的底气是老百姓撑着。村民不光救人,还帮着藏武器、送情报,甚至直接参军。渔民的小船,茶馆的暗号,郎中的草药,都是命根子。没这些乡亲,伤员早完蛋了,哪还有后来的主力旅?军民一条心,这话听着老土,可真管用。那时候条件苦,日军又狠,乡亲们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帮忙,图啥?就图个打跑鬼子,活得像个人。 这段事儿后来火了,1964年改编成京剧《沙家浜》,唱遍大江南北,成了抗战精神的招牌。阳澄湖边的芦苇荡遗址跟地下党联络站旧址也留下来了,现在游客不少,去那儿缅怀当年的血汗。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还提了《沙家浜》,纪念馆人流量直接涨了40%。这历史不光是过去的事儿,还提醒咱们现在,别忘了那时候的苦跟拼。

0 阅读:2
醉卧云端云端居

醉卧云端云端居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