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一天,为了修建战备公路,湖南长沙跳马镇白竹村村民将左宗棠墓挖开,发现左宗棠遗体保存完好,面容如同睡着了一般,发辫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此外由于安葬左宗棠的棺材为楠木棺,棺内放置了防腐香料,当村民打开棺木的时候,可谓是香气四溢。 1958年的一天,湖南长沙跳马镇白竹村接到上级指令:为了修建一条战备公路,需要迁移左宗棠墓。当时正值备战时期,公路建设是头等大事,村民们只能遵命执行。挖掘工作在村长的组织下展开,村民们移开神道上的麻石板,挖开表层泥土,露出花岗岩砌成的墓室。墓室坚固厚实,几经努力才撬开入口。最终,楠木制成的棺材显露出来。 楠木棺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散发出淡淡的木香,保存得几乎完好无损。当棺盖被掀开时,一股浓烈的香气扑鼻而来,那是棺内防腐香料散发出的味道,清冽中带着一丝甜意,迅速弥漫开来。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左宗棠的遗体保存得异常完好,面容安详,双目紧闭,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他的长辫盘在头侧,几缕白发清晰可见,衣物虽有些陈旧但依然整齐。棺内还摆放着金银器皿和玉器,显示出他生前的尊贵地位。 这一发现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有人感叹左宗棠遗体保存之完好,认为这是他生前功德的体现;也有人为破坏墓地感到遗憾,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不敬。村民们出于对左宗棠的敬仰,小心翼翼地将遗体和陪葬品移出,准备迁往新址。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策限制,迁移并未完全按计划进行。墓地的部分石料被挪去修路,神道、御碑等建筑遭到破坏。左宗棠的遗体虽被重新安葬,但墓地的完整性已荡然无存。 据黄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黄志清回忆,他当时还是个孩子,亲眼目睹了挖掘过程。他提到,楠木棺的防腐效果极佳,棺内的香料让打开棺木的瞬间香气四溢。黄志清的祖父黄梓辉也在场,目击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村民闻讯赶来围观,但由于缺乏官方记录,事件细节大多依赖口述流传下来。 1958年的迁移只是左宗棠墓遭遇的第一次波折。1971年,墓地再次遭受重创。当地政府为修路动用炸药炸开墓室,试图挖掘财物。墓室被炸毁后,左宗棠的遗体被抛到荒野,墓前的石人、石马、御碑等被砸毁,墓庐屋也被拆改为民房。黄志清目睹了这一幕,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难掩痛心:“左大人的遗体被挖出来,棺材板都被拉去烧沥青了,我心里很不好受。”他硬着头皮将遗体就近掩埋,成为最后一个见到左宗棠遗体的人。 黄志清对那些破坏墓地的人颇有微词:“他们挖墓是为了记工分,把左大人挖出来后也不埋回去。”尽管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左宗棠的功绩却了然于心:“新疆那么远的地方,没人能收回来,只有左宗棠做到了。”在那个动荡年代,黄氏家族尽力守护墓地,但面对外部力量,他们显得无能为力。 直到1986年,为了纪念左宗棠逝世100周年,湖南省政府决定重修墓地。重修工作由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和工匠共同完成,尽量依据史料和老照片还原墓地的原貌。黄志清一家再次参与其中,他的儿子黄均接过守墓职责,继续家族使命。重修后的墓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焕然一新,成为后人缅怀左宗棠的场所。 如今,左宗棠墓位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两侧华表上刻着对联:“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这副对联赞颂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也寓意他的精神如左公柳般永恒。每年清明节及左宗棠的诞辰、忌辰,总有人前来祭扫,表达敬意。 左宗棠的遗迹不仅限于此。他的故居在湖南湘阴、北京东城等地得以保留,新疆的左公柳依然郁郁葱葱,甚至在美国,“左宗棠鸡”虽与他无关,却借他的名字流传。这些遗迹与文化符号共同延续着他的历史记忆。 然而,左宗棠墓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城市发展和道路建设让墓地周边环境嘈杂,规模也缩减到仅1.8亩,远不及当年的气势。黄均作为第五代守墓人,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保护,打造左宗棠文化公园,讲好他的故事,弘扬爱国精神。
1958年的一天,为了修建战备公路,湖南长沙跳马镇白竹村村民将左宗棠墓挖开,发现
逗比青年说史
2025-07-11 20:52: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