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内蒙一牧民携金色铁牌求鉴,经权威机构鉴定为古代金牌,需上缴。牧民称择日上缴,然而次日专家上门取物时,竟见牧民妻子左右腕各戴金手镯,份量惊人,专家血压骤升。 1991年春天,内蒙古吐尔基山附近,一位名叫高宝的牧民在河边钓鱼时,意外发现了一枚金色的牌子。这牌子看着不一般,沉甸甸的,上面还有些看不懂的符号。高宝心里嘀咕,这八成是个值钱玩意儿,赶紧揣回家藏了起来。 那晚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既想着这东西能换多少钱,又担心万一是个麻烦货。第二天,他实在忍不住,骑着摩托车跑了十几里路,去了镇上的博物馆,想找人看看这到底是个啥。 博物馆的专家接过牌子,仔细一瞧,脸色就变了。他们围着这牌子研究了半天,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辽代的金牌,刻着契丹文字,距今一千多年,妥妥的国宝级文物,得上交给国家。高宝一听,傻眼了。他压根没想到,自己捡来的东西居然这么大来头。 专家们苦口婆心劝他,这东西不是普通金子,能帮我们了解一千年前的历史,价值远远超过金钱,还说国家会给奖励。可高宝心里不痛快,这牌子是他捡的,凭啥要交出去?他家条件不好,几个孩子还等着用钱呢。于是他敷衍了一句“过几天再说”,就先回了家。 接下来的日子,专家们没闲着,三天两头打电话,甚至亲自上门劝说。高宝被烦得不行,心里那股火越烧越旺。他觉得自己捡的东西,咋就不能自己做主?越想越气,最后干脆一咬牙,决定把这牌子变成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拿着金牌直奔镇上的金匠铺子,把牌子往炉子里一扔,眼看着它化成金水,最后铸成了两只厚实的手镯。回家后,他把这两只手镯一只戴在妻子左手上,一只戴在右手上。妻子高兴坏了,觉得这比啥都实用,逢人就夸自家男人有主意。 可第二天,专家们按约定上门取牌子时,一进门就愣住了。高宝妻子手腕上那两只份量惊人的金手镯,闪得人眼花。他们脑子嗡的一声,瞬间明白了咋回事。一位老专家气得手直抖,血压蹭蹭往上涨,几乎要倒下。这可是国宝啊,就这么没了! 高宝倒是一脸无所谓,说这金子戴手上多好,总比放博物馆吃灰强。专家们气得说不出话,只能带着满心的无奈离开。这枚金牌一旦熔毁,承载的历史信息全没了,损失没法估量。 更让人唏嘘的是,没过多久,吐尔基山附近又有了新发现。2003年,当地矿工采石时炸开了一座古墓,文物部门赶紧派专家去勘察。这墓是辽代的,里面有金银器皿和一具彩绘木棺。棺里是个年轻女性,三十多岁,手腕上戴着双龙首金手镯,墓壁上还有日月星辰的壁画,出土的银号角和铜铃显示她可能是萨满教的贵族。 专家研究后推测,高宝捡的那枚金牌,很可能就出自这座墓。墓室被水冲过,一些东西可能被冲到河边,正好被高宝捡到。如果金牌还在,就能和这座墓联系起来,说不定还能解开墓主身份的谜。可惜,金牌没了,这线索也就断了。 高宝这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他想着给自己家谋点好处,却毁了一件国宝。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社会的遗憾。当时很多人文物保护意识薄弱,高宝的行为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按《文物保护法》,发现文物得马上报告并上交,私藏或毁坏都是违法的。高宝这事儿明显违规,可惜当时没啥后续处罚。这也提醒我们,文物不是谁捡到归谁,而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后来,吐尔基山那座辽墓成了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器物和壁画让学者们兴奋不已。可每次提到高宝的故事,大家还是忍不住叹气。这事儿成了当地文物保护的反面教材,流传了好多年。 其实想想,高宝的选择也不难理解。他家穷,日子紧巴,捡到个金牌就想着变现。可这想法虽接地气,却短了点眼光。文物这东西,值钱的不只是材料,更是它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要是人人都像他这么干,咱们还能留下多少文化遗产? 这事儿过去几十年了,现在回头看,文物保护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可高宝的故事还是值得聊聊。它告诉我们,个人利益和集体责任之间,得有个平衡。保护文物,不是专家的事,是每个人的事。
1991年,内蒙一牧民携金色铁牌求鉴,经权威机构鉴定为古代金牌,需上缴。牧民称择
青霭入云岫
2025-07-12 00:02: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