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是1962年,屠呦呦赴海南工作临行前留影。照片中的屠呦呦穿着朴素,提着拎包,别看她的相貌并不出众,她可是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一生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新华网——海南老友回忆屠呦呦的抗疟往事(组图)) 北京中医研究院的老同事提起屠呦呦都摇头。 这人不爱交际,走路撞到领导不道歉,汇报工作直接打断上级发言。 有回院里评职称,小组长暗示她"走动走动",她抱着资料转身就走:"实验数据都在这里,看不懂是你们的问题。" 那年月讲究人情世故,她硬是二十年没评上职称。 就连获得诺贝尔奖后,还有人翻出高中成绩单:瞧瞧,化学才考六十二分! 她确实活得潦草。 钱包丢过七八回,实验室钥匙总找不着。 丈夫李延钊最清楚:衣箱里药材标本和袜子搅作一团,结婚四十年没学会开煤气灶。 有回台风天家里漏水,她攥着文献在飘窗上看,水位涨到小腿肚才给丈夫打电话。 别人问起爱好,她就两字:干活。 话剧《功勋》拍她事迹时,周迅走访过实验室,老研究员指着通风橱笑:"屠老师在这熬中药,三天三夜不挪窝,我们说她像块青蒿根。" 改变世界的契机在1967年5月到来。 越南战场告急,疟疾致死率超过枪炮。 周恩来总理亲批"523项目"(解密文件存国家档案馆),点名征调研究人员。 时年39岁的屠呦呦被破格任命组长。 这任命充满无奈,研究院专家多被打倒下放,只剩这个"低情商"的实习研究员可用。 启动经费只批了五千元,实验室连恒温箱都没有。 她带着三个新人在古籍库刨资料,翻烂了《肘后备急方》,191次实验终于发现青蒿素。 更大的难关接踵而至。 动物实验出现肝中毒反应,英国药企发来终止合作函。 屠呦呦捏着电报站了半天,突然拧开药瓶:"狗吃坏肝,人未必!" 连续七天服毒实验,丈夫天天拿本子记录呕吐次数。 第八天化验单出来,实验室小姑娘哇地哭了,转氨酶指标正常! 1986年青蒿素临床认证时,肯尼亚有个产妇执意给孩子取名"Cotecxin"(科泰新),当地卫生官解释:"她说这名字能驱疟疾鬼。" 2015年冬,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金灯璀璨。 85岁的屠呦呦捧起诺贝尔奖章时,国内举报信正飞向评委会:"她没留过学,英语都不会!""青蒿素是集体成果!" 诺奖评委格伦·汉森后来受访时说:"我们只问三个问题:谁提出青蒿思路?谁完成关键提取?谁率先临床?答案都是Tu。" 更尖锐的质疑来自学术界。 全国三十多家单位参与523项目,凭啥诺奖只给她? 中科院某院士在《柳叶刀》发文指出:"屠呦呦把古方'绞汁'改为乙醚萃取,这才是突破关键。" 领奖归来的屠呦呦照样挤地铁去实验室。 有记者堵门问争议,她指指墙上的非洲地图:"科特迪瓦发病率降了九成,争论有意思?" 2019年团队攻克红斑狼疮适应症时,牛津医学院破例将中医验方编入教材。 她丈夫总在研究所门口银杏树下等着,布袋里装着保温饭盒。 当年以身试药的记录本被他收在檀木箱里,最新一页写着:"2023年青蒿素衍生物对耐药疟疾有效率达97%。" 有人问过李延钊怎么忍受妻子生活笨蛋。 他摸着老伴实验室白大褂上的破洞笑:"她记性都用在救人上了。" 诺奖晚宴那晚,侍者看见老太太把牛排切成小块喂丈夫,瑞典国王的翻译后来告诉媒体:"她说要把欠了五十年的饭补上。"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原来有这么有趣小众的名字
【1评论】【4点赞】
晓隆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她可能是菩萨的化身下凡救苦救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