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打了1000多天,美国人终于明白了中国在三年前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全世界只有中国这个局外人因为没参与战争,反而收获了最大的好处。 三年前那场剧烈的地缘震荡,至今余波未了。要说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仍在延烧的俄乌冲突,就是最直白的注脚。2022年2月24日战火点燃,一千多个日夜的硝烟不仅改变了东欧大地,也彻底搅动了全球的政治与经济版图。 冲突爆发之初,几个主要玩家都自信满满,各自盘算着一出稳赚不赔的好戏。俄罗斯盘算着一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而美国当时的剧本写得尤其完美:用制裁和美元霸权就能轻松拖垮俄罗斯,同时大卖军火、收割欧洲、顺带遏制中国,可谓一箭三雕。
谁知现实的走向远比剧本魔幻。这场本以为很快结束的冲突,硬是拖成了谁也耗不起的拉锯战,所有人的初始算盘,最终都落了空。回头看,当各方都深陷泥潭、精疲力竭时,一个曾经的“局外人”,却成了悄然崛起的赢家。 要看懂这场变局,得先看那些曾经的“棋手”是如何一步步被拖入泥淖的。战争从“闪电战”拖成消耗战,战线至今僵持,谁也看不到轻松取胜的希望。 乌克兰的代价最为沉重。到2025年夏天,即使倾尽国力动员,他们也难以撼动俄军的防线。国内经济早已崩溃,人口大量外流,国际援助的节奏也明显放缓,重建变得遥遥无期。
战报依然血腥,俄军在24小时内就能击落乌克兰两百多架无人机,而俄军的空袭也覆盖了基辅等三十多个城镇。乌克兰这枚棋子,如今已是筋疲力尽。 而作为幕后最主要的操盘手,美国也发现自己正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潭。最初以为只需提供武器、施加压力,便可坐收渔利。可战争打成了一个无底洞,军火怎么填也填不满。截至2025年5月,美国对乌军援总额已超1750亿美元,庞大的消耗甚至让美军自身的弹药库存降至危险水平。
这笔天文数字般的开支,也直接点燃了美国国内的经济和政治炸药桶。通胀一度飙升至9%,物价飞涨、油价翻倍,普通人的生活成本急剧上升。两党为财政赤字争吵不休,“我们还能撑多久”的疑问,从国会山传到了普通民众的餐桌上。 大西洋对岸的欧洲,日子同样不好过。欧盟对乌克兰超过1500亿欧元的援助,让德、法等国不堪重负,集体陷入“援助疲劳”。经济更是雪上加霜,整体增速跌回疫情前,通胀高企。
特别是德国,作为曾经的欧洲工业引擎,在被迫放弃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后,能源成本暴涨十几倍,制造业根基动摇,大量企业选择外迁,国内就业市场持续紧张。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跌至新低,罢工与抗议此起彼伏。
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社会撕裂与政治动荡加剧。北约内部的分歧日益公开化,欧洲各国虽然嘴上仍在支持,但越来越厌倦为美国的战略长期买单,战略自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就在西方世界深陷泥潭之际,东方一个大国的选择,在三年后看来,显得格外高明。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冲突爆发伊始,中国就坚定地保持中立,不选边站队。这种在当时被一些人批评为“保守”的立场,事后却证明了其远见。中国没有跟风制裁俄罗斯,而是始终坚持劝和促谈,推动政治解决。
这种“不结盟、不对抗”的姿态,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外交空间,也获得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认同。沙特、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都因此与中国走得更近。 在经济上中国的策略则更为务实而精准。当西方企业纷纷撤出俄罗斯市场时,中国企业顺势填补了供应链的空白。三年间,中俄贸易额翻了一番,中国进口俄罗斯的油、气、粮食,出口工业制成品和机电产品。
到2025年上半年双边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升至38%,人民币的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美元霸权的墙角被悄然撬动。
这既降低了中国外贸的风险,也提升了国家的金融安全。中国没有趁火打劫,而是与各方都保持着务实的合作:与俄罗斯签订长期能源协议,保障自身需求;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维持贸易往来;甚至与陷入能源困境的欧洲,也加快了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这种做法,既没得罪人,也办成了事。 更进一步看中国将这场冲突视为一部高强度的现代战争“活教材”。从无人机攻防到电子战,从美欧的援助体系到后勤保障,中国全面跟踪分析,将他国的实战教训,迅速转化为自身的战略认知和军事现代化的动力,加速弥补短板。 打到今天或许连美国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三年前就看准了方向:在别人冲动下注时,中国保持了冷静;在别人深陷泥潭时,中国专注于自身发展。三年多过去,美国财政紧张,欧洲经济受创,乌克兰前路茫茫。
大家都发现卖军火和搞制裁没换来胜利,站队表忠心也没保住利益,指望别人更不如自己寻找出路。唯一节奏没乱的,是中国。 俄乌冲突的硝烟远未散尽,但它已然是世界格局进入新纪元的催化剂,一个更复杂、更多元的国际秩序正在加速成型。在这场持久的风暴中,谁能看清大势,谁又将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