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饰演潘金莲的廖学秋,因为拍戏和丈夫分别了六个月,她急匆匆往家赶,想要给丈夫一个惊喜,可回到家后,看到自己的床上躺着另一个女人,她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只说了一句话:“把被子还给我。”[凝视] 邻居王大妈后来悄悄告诉她,上个月就见过陌生女人拿钥匙进出,这在当年并不算稀罕事,文艺工作者常年在外奔波,聚少离多的婚姻很脆弱。 让人意外的是廖学秋的反应,她没有大哭大闹,也没去单位找领导主持公道,只是默默收拾了自己的东西,连那床被子也一并带走了。 “那是用12尺布票和5斤棉花票换的,不能浪费。”多年后她接受采访时这样解释。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物资紧缺的年代,这种想法很普通。 1979年全国棉花产量只有216万吨,普通人一年的布票连15尺都不到。一床双人棉被要38块钱,相当于工人大半个月工资。那年头,东西坏了都要补补再用,扔掉简直是暴殄天物。 廖学秋的童年比同龄人更艰难,3岁丧母,4岁丧父,靠哥哥拉扯大。母亲廖静秋是著名川剧演员,巴金看过她的《杜十娘》后赞不绝口,可惜英年早逝。 或许正是这种从小缺乏安全感的经历,让廖学秋格外珍惜每一样物品。那床被子不只是棉花和布料,更承载着她对安稳生活的全部期待。 婚姻破裂后,廖学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中,档案显示,她在接下来两年里主动申请了17次下乡演出,足迹遍布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每个县城。 那个年代的文艺工作者确实不容易,没有手机和网络,联系全靠书信,从重庆寄到成都要走三天。拍戏时每天凌晨4点起床化妆,收工后还要开会总结,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事。 长期分居让很多演艺圈的婚姻走向破裂,四川省档案显示,1979年全省文艺工作者离婚案例中,“长期分居”占了近七成。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痛点。 但廖学秋没有因此消沉,她把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角色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从风情万种的潘金莲到慈祥温暖的母亲角色,每一次转型都恰到好处。 1980年代初,她被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真正的电影生涯。《神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死神与少女》等作品让她成为那个时代最具辨识度的女演员之一。 观众记住的不只是她的演技,更是那种从容淡定的气质,即便演最苦情的角色,她也能把握好分寸,不会让人觉得矫情或者用力过猛。 这种分寸感可能就来自那段早年的经历,经历过真正的困难和失去,反而让她更懂得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一床被子都舍不得扔,更何况是来之不易的事业机会。 到了1990年代,廖学秋开始转型演母亲角色,被称为“母亲专业户”。她演的母亲总是特别真实,有血有肉,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过过日子的女人。 现在回头看,那床被子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更懂得珍惜每一样东西,也更懂得在困境中坚韧地活下去。 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为一床被子较真,但正是这种“不浪费”的品格,支撑着那一代人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廖学秋后来的成功证明,有时候放下未必是失去,而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那床被子或许早已不知所踪,但它代表的那种坚韧和务实,却永远留在了她的人生里。 你觉得现在的人还有必要学习那种“不浪费”的生活态度吗? 信源: 《潘金莲新传》
1998年,在拍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吻戏时,饰演潘金莲的王思懿拍完后突然泪流满面。导
【6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