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失去了一位顶尖人才。2021年,日本顶尖科学家藤岛昭,竟带着他们的机密技术,连夜组团投奔中国,他还放出狠话:一定会帮中国登上科技这座高峰! 信源:网易新闻——日本国宝级科学家投奔中国,被誉为光催化之父,日本民众:卖国|中国|中科 ... 都说科学无国界,可人才的流动,从来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 故事的主角,是日本“光催化之父”藤岛昭。他和大名鼎鼎的“本多-藤岛效应”,是写进教科书里的存在。 早在1972年,这一发现就为人类利用光能净化环境打开了一扇大门。凭借在此领域的深耕,藤岛昭手握近三百项专利,屡获诺奖提名,还曾是东京理工大学的校长,在日本地位显赫。 可谁能想到,这位科学泰斗与中国的缘分,竟早已埋下伏笔。 藤岛昭在日本执教时,带过38名中国留学生,江雷、刘忠范这两位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便是他的得意门生。 他对中国学生从无偏见,看到他们经济拮据,甚至自掏腰包为他们租房,分文不取。更有意思的是,他非但没想方设法把这些人才留在日本,反而鼓励他们回国。 他曾对学生们说:中国现在很重视科研,你们回去发展会更好。这份胸襟和远见,为他赢得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荣誉,成了他日后选择的一个重要铺垫。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做出背井离乡的决定?答案,或许就藏在日本近些年的国策转向里。 为了迎合某些西方国家的步调,日本的国家重心逐渐转向金融和短线经济利益,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则是能省就省。像光催化这种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研究,自然就成了被冷落的对象。 更让他备受打击的是,他亲眼看到,一个掌机游戏的研究,能轻松拿到上千万美元的拨款,而他为关乎人类未来的基础研究申请百万美元经费,却被拒之门外。 这种巨大的落差,怎能不让人心寒?也就在藤岛昭团队几乎陷入绝望时,中国伸出了橄榄枝。近年来,中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对顶尖人才的渴求,全世界有目共睹。 上海理工大学更是诚意十足,承诺投入数亿资金,为他专门建造一个国际光催化研究院,配齐全球顶尖设备,甚至还为他安排了专属实验室和通勤专车。 对藤岛昭而言,钱早已不是最重要的。他凭借专利费和各种奖励,生活无忧。他真正渴望的,是对科研的尊重,以及一个能让毕生心血开花结果的舞台。 而中国对环保技术和低碳目标的迫切需求,与他的研究方向一拍即合。于是,2021年,藤岛昭团队如约而至。 随着中国科研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日本科研人才选择主动来到中国发展,投身于中国的科研事业。 除了著名的藤岛昭教授外,日本学者梶野敏贵教授也于2020年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任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梶野教授将自己在日本积累的丰富研究成果带到中国,并表示中国学生充满热情与干劲,让他看到了科研的希望与价值。 在地球科学领域,高桥荣一教授于2017年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退休后,选择来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继续他的科研事业。 他将自己在日本的实验室设备搬至广州,致力于高温高压实验模拟研究,助力中国在深地研究领域的发展。 高桥教授表示,中国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更充足的研究经费,这在日本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日本学者的选择并非偶然。中国近年来在科研投入、研究环境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持续优化,使其成为全球科研人才的热土。 这些日本学者的加入,不仅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促进了中日两国在学术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 而藤岛昭教授在到达中国后,很快便投入到工作中,不仅推动了光催化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进程,还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突破。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太湖的蓝藻治理。2022年,藤岛昭团队与中国企业合作,将新型光催化材料用于太湖部分水域。仅仅三个月,该水域的透明度就提升了30%,蓝藻明显减少。 当然,跨国合作并非一帆风顺。藤岛昭的决定在日本国内掀起巨浪,《读卖新闻》等媒体将他描绘成“叛国者”,甚至有极端分子扬言要报复。可他并未动摇。 如今,藤岛昭已在上海扎根。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选择,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国家在科研投入和人才战略上的巨大差异。
日本又失去了一位顶尖人才。2021年,日本顶尖科学家藤岛昭,竟带着他们的机密技术
纸短情长啊
2025-07-12 12:17:05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