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麻城,刚刚经历了战乱洗礼,街道上满是残垣断壁,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火

瑶步踏花归 2025-07-12 14:33:37

1949年的麻城,刚刚经历了战乱洗礼,街道上满是残垣断壁,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 乡亲们穿着破旧的棉袄,围在路边,眼巴巴地望着行军的队伍,盼着能从这些风尘仆仆的解放军脸上,找到一丝亲人的影子。 就在这时,一个瘦骨嶙峋、双目失明的老太太,拄着一根竹杖,颤巍巍地挤出人群。她用沙哑的声音一遍遍喊着:“我儿徐其孝,他在哪儿啊?有人见过我儿吗?” 她的声音在人群中回荡,带着无尽的思念和绝望,路人纷纷侧目,却无人能答。 就在这时,二野四兵团的指挥官陈赓将军从队伍中走了出来。 他身着军装,风尘满面,听到老太太的呼唤,停下脚步,仔细打量着她。陈赓的眼神从疑惑转为惊讶,最后露出一抹笑意。 他快步走到老太太面前,蹲下身,握住她枯瘦的手,笑着说:“大娘,您问的徐其孝,那小子现在可是我们的师长了!” 老太太一愣,干瘪的嘴唇抖了抖,眼角瞬间涌出浑浊的泪水。她不敢相信,哽咽着问:“真……真是我儿?他在哪儿?我能见见他吗?”那一刻,周围的士兵和乡亲都被这场景感染,空气中仿佛凝固了一般。 老太太名叫李秀兰,年轻时是麻城一带的普通农妇。她的儿子徐其孝,早在1927年黄麻起义时就投身革命,加入了红四方面军。 那年,徐其孝才16岁,瘦弱却倔强,临走前拉着母亲的手说:“娘,咱家不能一直受地主欺压,我得去打天下,等天下太平了,我一定回来接您!”李秀兰含泪点头,目送儿子远去。可谁能想到,这一别,就是十几年。 这些年,李秀兰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家属疯狂报复,她家被抄,丈夫被抓走迫害致死,她自己也被打瞎了双眼,成了孤苦无依的盲人。 她靠着乡亲接济,守着一间破草屋,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唯一支撑她的,就是对儿子的思念。她常摸着儿子留下的旧布鞋,喃喃自语:“其孝啊,你还活着吗?娘还能再见你一面吗?” 而远在战场上的徐其孝,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母亲。他在长征路上,在抗日战场上,多少次在枪林弹雨中想起母亲的模样,可战事紧急,他根本无暇回家探望。 陈赓的话,让李秀兰的心猛地一颤。她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仅活着,还成了师长!陈赓见状,立刻派人去通知徐其孝。 当时,徐其孝正率领38师在前线作战,接到消息后,他扔下手头的事,骑马狂奔几十里路,赶回麻城。马蹄声在泥泞的小路上回响,他的军装被汗水浸透,心却跳得像擂鼓一般。 当徐其孝终于出现在母亲面前时,他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个瘦得像枯枝的老太太。他哽咽着喊了声“娘”,李秀兰听到声音,伸出颤抖的手,摸索着儿子的脸,摸到他脸上的胡茬和粗糙的皮肤,眼泪止不住地流。 她哭着说:“其孝,真的是你!娘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徐其孝跪在地上,紧紧抱住母亲,泪水滴在母亲干瘪的手背上。 周围的士兵和乡亲们看着这一幕,纷纷抹起眼泪。陈赓站在一旁,笑着说:“大娘,您儿子可是个硬汉,带着部队打了不少胜仗,您该为他骄傲!” 然而,战火未熄,短暂的重逢后,徐其孝不得不再次告别母亲。他知道,解放战争正值关键时刻,全国还有无数像母亲一样的百姓等着解放。 他拉着母亲的手,郑重地说:“娘,我还得去打仗,等把敌人赶跑了,我一定回来,带您过好日子!”李秀兰虽然不舍,但她明白儿子的使命,点点头,摸着儿子的手说:“去吧,娘等着你回来。” 几天后,徐其孝随部队继续南下作战,而李秀兰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住进了临时安置点。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心里却亮堂了起来,因为她知道,儿子活着,还在为天下人打拼。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麻城,李秀兰坐在破草屋前,咧开嘴笑了。她虽看不到天安门前的升旗,但她知道,儿子为之奋斗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1949年麻城的那次重逢,成为徐其孝和母亲李秀兰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后来,徐其孝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将领。 他兑现了承诺,将母亲接到身边奉养,直到老人家安详离世。而陈赓将军的那句“那小子,现在是我们的师长了”,不仅点燃了一个母亲的希望,也成为战火中军民鱼水情的最好见证。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