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如果没有牺牲、顺利参加授衔,会高过徐海东吗? 先说刘志丹,1903年生在陕西保安县,家里有点文化底子,爷爷是贡生,爹是秀才。他早年念书时就跟共产主义者混一块,1924年进黄埔军校第四期,北伐时干过政治处长。 1928年搞渭华起义没成,但他不服输,1931年起在陕甘边区拉队伍,建红26军,硬生生在照金、南梁搞出个根据地。 1935年当上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带着红26军、红27军,连打带守,拿下六座县城,把陕北和陕甘边连成片,给中央红军长征找了个落脚地。可惜1936年东征,他中弹牺牲,才33岁。 再看徐海东,1900年湖北黄陂人,1925年入党,干过黄麻起义,建了鄂豫皖苏区和红25军。1935年他带队长征到陕北,跟刘志丹的人马会师。 会师后他当红15军团军团长,刘志丹当副的,俩人一块打仗。后来徐海东身体不行,1940年就退出一线,解放战争没咋参与。1955年授衔,他凭早期功劳拿了大将,排第二。 资历这块,刘志丹起点不低。黄埔四期毕业,正儿八经科班出身,北伐时带过兵,搞地下工作也扎实。 1931年他开始在陕甘边干游击,1934年当上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升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这地位在红军里算得上重量级。 徐海东呢,没上过军校,靠实战起家,1927年黄麻起义后才崭露头角,1931年建红25军,1935年长征到陕北才算跟中央搭上线。 论党内军内职务,刘志丹的西北一把手比徐海东的军团长分量重一些。但徐海东有长征这张王牌,红25军千里迢迢到陕北,支援中央红军,政治意义不小。 刘志丹没长征,活动范围一直在西北,全国知名度差点。不过他33岁就牺牲了,要是活下去,后续资历肯定还能往上堆。 战功是授衔的大头。刘志丹的主场在陕甘边和陕北,1934年到1935年,他带队打了西华池、慕家塬等仗,九战九捷,硬是顶住国民党两次“围剿”,还拿下延长、延川等县城,把根据地盘子做大了。 他最大的功劳是给中央红军腾出陕北这块地盘,没他,红军长征落脚都费劲。徐海东呢,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是他的亮点,长征带红25军到陕北也不容易,但后期因病没仗可打,功劳基本停在抗战前。 要是刘志丹没死,33岁正当年,抗战和解放战争肯定少不了他。以他的能力,带兵打仗没问题,说不定能混进第一野战军高层,跟彭德怀搭档收拾西北。徐海东后期没发挥,刘志丹要是干满全程,战功很可能压他一头。 地位这东西,得看党内评价和历史影响。刘志丹在陕北红军里是扛把子,西北根据地的创始人,1935年那会儿,他是西北军政一把手,威望高得很。 毛主席后来给他写“群众领袖,人民英雄”,周恩来也说他“对党忠贞不二”,这评价够硬。徐海东地位也不低,长征功臣,陕北会师的代表,但因病退得早,影响没刘志丹持久。 授衔时,元帅和大将的标准很讲究。元帅得有开创性贡献,像贺龙、徐向前都是建根据地、拉队伍的顶梁柱。 刘志丹的西北根据地对革命全局影响大,够格往元帅靠。徐海东拿大将没争议,但要说元帅,份量差口气。要是刘志丹在,陕北红军的代表非他莫属,徐海东可能得往后挪挪。 假设刘志丹没牺牲,1936年后他大概率继续带兵,抗战时可能在西北打游击,解放战争说不定跟彭德怀一块干大事。 以他的资历和能力,至少是大将级别,排名估计比徐海东靠前,甚至可能冲元帅。毕竟建根据地、救长征这功劳太硬,党内地位也摆在那儿。 徐海东1955年拿大将,主要是靠早期功绩和长征加分,后期没啥新料,刘志丹要是全程参与,绝对不输。刘志丹1936年牺牲,留下个大问号。 他死后,陕北根据地还是撑住了,证明他打下的底子多扎实。徐海东活到1970年,拿了大将,但后期基本是荣誉性质。 要是刘志丹在世,1955年的授衔名单里,他可能是另一道风景,说不定大将前三有他一席,甚至元帅榜上多个名字。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