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香港议员大胆呼吁:把维多利亚港矗立百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雕像撤掉,换上誓死禁烟

兰亭说事 2025-07-12 18:29:00

最近有香港议员大胆呼吁:把维多利亚港矗立百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雕像撤掉,换上誓死禁烟、抗击列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消息一出来,香港社会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觉得这是对殖民历史的一次彻底清算;也有人皱起眉头,担心这么做会割断城市的历史记忆。但要我说,这事儿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学问。 先说说这伊丽莎白女王雕像。它立在那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1897年,英国殖民政府为了庆祝女王登基60周年,特意让人打造了这尊铜像,那会儿香港还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呢。雕像基座雕得可讲究了,是精雕石砌的宝座,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无上权力。后来,这雕像挪到了维多利亚公园,成了香港殖民历史的一个重要标志。可香港都回归祖国27年了,还让这么一尊象征殖民统治的雕像矗立在市中心,合适吗? 再看看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大家都不陌生。1839年,他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一共烧了2376254斤,这可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侮的重要一仗。虎门销烟直接触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清政府最后签了《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但林则徐的壮举体现了中国人民捍卫民族利益的决心。把这样一位英雄的雕像立在香港,意义可不一样。它代表的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香港作为中国领土的历史地位。 其实,这种更换殖民时期雕像的事儿,在国际上也不少见。就说南非吧,前几年就掀起了一股“清除种族隔离时期人物纪念雕像”的浪潮。开普敦大学把塞西尔・约翰・罗兹的雕像拆了,因为他生前在南非推行种族隔离制度。比勒陀利亚市也有人呼吁,把保罗・克鲁格的铜像撤掉,换上新南非总统的雕像。这些行动可不是简单的破坏,而是对历史的重新诠释,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一种确认。香港现在做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人可能会说,拆除雕像就是抹去历史。可别忘了,历史是多面的。保留伊丽莎白女王雕像,确实能让后人看到香港的殖民历史,但这也可能让一些人产生错觉,觉得殖民统治是“光荣”的。而换上林则徐雕像,并不是要否定过去,而是要在历史的天平上加上更重的砝码,让人们看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一面。就像何君尧议员说的,如果保留女王雕像,就应该加设林则徐像,形成历史的平衡,“把肮脏面拿出来给人看”。 从香港的现状来看,这么做也有现实意义。香港回归后,经济发展得不错。2023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了3.3%,人均GDP达到5.05万美元,全球排名靠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香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更需要强化自身的国家认同。林则徐代表的民族精神,能让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轻人,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根在中国,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 还有法律层面的依据。《香港基本法》明确规定,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更换雕像这种文化举措,符合基本法的精神,也是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且,香港近年来一直在推进去殖民化工作。2024年,香港通过了《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废除了法律条文中的“女皇陛下”、“总督”等殖民词汇。更换雕像,可以说是这一进程的延续。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么做会影响香港的国际形象。但看看那些更换了殖民雕像的国家,并没有因此失去国际地位。相反,它们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尊重历史、追求正义的态度。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更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个:历史的雕像应该反映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伊丽莎白女王雕像代表的是过去的殖民统治,而林则徐雕像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国家主权。在香港回归27年后的今天,是时候让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站在维多利亚港畔,守护这片土地了。这不是简单的雕像更换,而是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更是对香港未来的期许。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