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张作霖在杀与不杀李大钊之间犹豫不决,蒋介石的一封电报,让张作霖下定了决心...... 1927年,张作霖掌控了北京,以安国军总司令的身份,实行高压统治,四处搜捕共产党人。 此时,李大钊仍然不知疲倦地在北京深入群众,组织工农运动,全力推动国共合作。 他的存在,让张作霖如鲠在喉。 许多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暂避风头,李大钊深知局势的危险,但他认为,自己身为革命的领导人,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大家。 随着张作霖的步步紧逼,李大钊投奔了苏联大使馆。 然而,叛徒却出卖了他的藏身之地。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悍然出动300多名军警特务,气势汹汹地包围了苏联使馆。 在混乱中,李大钊试图销毁一些重要文件,却被敌人粗暴地制止。 最终,李大钊等60余人不幸被捕,被押往监狱。 消息传出,整个社会一片哗然,各界人士纷纷谴责张作霖的暴行。 西方各国也对张作霖的做法提出质疑,苏联更是提出严正抗议,苏联代表驻华大使率领馆员30余人数日后离华,扬言断交。 苏联首都莫斯科发生了10万工人、职员大游行,抗议军阀擅闯大使馆,行凶抓人。 另一边,被捕入狱的李大钊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但他铁骨铮铮,没有透露任何我党的机密。 眼见逼供不成,张作霖又派出自己的手下杨宇霆,去劝降李大钊。 杨宇霆一见李大钊,便开出许多优厚条件,提出只要李大钊能够为张作霖、吴佩孚效力,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但李大钊却掷地有声地回应:“张作霖是狰狞之子,吴佩孚是狼狈之儿,我岂能为他们效劳。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与此同时,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联名上书,请求张作霖释放李大钊。 张作霖则在杀与不杀李大钊之间犹豫不决。 一方面,李大钊在社会上威望极高,杀他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和舆论谴责; 另一方面,李大钊所代表的革命力量,确实对他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但这时,蒋介石的一封电报,让张作霖下定了决心,电报内容是:“前方既宣明讨赤,后方捕获赤党要犯,久延不杀,恐不足以服各将领之心……将所捕党人即行处决,以免后患。” 这封信戳中了张作霖的心事,他最恐惧的,就是自己的统治被动摇。 于是,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二十人被判死刑,随后立刻被押赴刑场。 为了报复李大钊,张作霖还专门要求用绞刑来处死他,在行刑时,刽子手听从张作霖的命令,反反复复折磨了李大钊三次才最终将他绞死。 但纵然受到如此折磨,李大钊也始终没有对敌人示弱低头。 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 而蒋介石和张作霖,这两个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的人,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人们的唾弃和批判。 参考资料: 人民网《揭秘:李大钊因何才能让张作霖对其“恨之入骨”》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