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今天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0年2月17日,元宵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孙家栋正收拾行李准备回家。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物资紧缺,生活条件艰苦得很。学校食堂为了让留校的学生过个好节,破天荒地弄了红烧肉。这在当时可是稀罕货,孙家栋闻着香味就走不动道了,决定先吃一顿再赶火车回家。 他端着盘子坐下,刚吃了几口,食堂门口就来了几个人,是校领导。他们带来一个重磅消息:空军正在招人,有意愿的学生可以马上报名,通过初审的当晚就得坐火车去北京。孙家栋一听,心跳加速。那年头,能为国家出力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他也一样。红烧肉还没吃完,他就放下筷子,挤出人群,直奔报名点。 报名处人不少,孙家栋递上材料,靠着不错的成绩和身体条件,顺利过了初审。时间紧得要命,火车晚上8点半就开,他赶紧回宿舍拿行李,顶着哈尔滨的冷风跑去车站。火车站乱哄哄的,他好不容易挤上车,坐下来喘口气,看着窗外的灯光一点点远去,心里满是期待。 这次选择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他先被空军选中,进了空军学校。因为俄语好,他还当过苏联教官的翻译,接触到了不少先进技术。1951年,他被公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飞机发动机设计。在那儿,他不仅学了真本事,还看到世界科技的前沿,眼界大开,也更坚定了回国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1958年,他学成回国,进了钱学森领导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搞导弹研究。他参与了“东风一号”的设计,负责关键部件,攒下了不少经验。到1967年,钱学森直接点名让他当“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那时候技术底子薄,条件差得不行,可孙家栋带着团队硬是咬牙干了出来。1970年4月24日,卫星上天,传回《东方红》的旋律,中国成了第五个能自己发射卫星的国家。 之后,他没停下来,又主持了“实践一号”、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等项目,一步步把中国航天技术推向前头。到了21世纪,他又挑大梁,干了北斗导航和探月工程。像“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这样的壮举,他都功不可没。 孙家栋的成就不是靠运气,而是实打实的努力和眼光。他拿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还得了“共和国勋章”。现在96岁了,他还在航天圈里指导年轻人,精神头一点不输当年。 从1950年那碗红烧肉开始,孙家栋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他从没想过,一个馋嘴的念头会让自己跟导弹、卫星、探月这些大事扯上关系。他的经历证明了,机会总藏在不经意的地方,只要你敢抓,就能干出大事。 想想那时候,生活多难啊,吃顿红烧肉都算奢侈。可孙家栋没被苦日子磨平棱角,反而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换成是我,可能就顾着吃肉,错过报名了。他不一样,心够大,眼够尖,一下就看到了未来的路。 后来他在航天领域干了70多年,从导弹到卫星,再到北斗和探月,几乎每一步都踩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节点上。尤其是“东方红一号”,那是中国航天从零到一的突破,孙家栋带着团队硬啃下来,靠的是真本事和不服输的劲头。北斗系统现在全世界都在用,探月工程也让中国站上了新高度,这些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今天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
史海沉钩
2025-07-13 00:25: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