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幽梦化蝶飞 2025-07-13 12:03:50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然而,事实证明,这两点都想错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伊朗和俄罗斯普遍认为,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对抗升级的大背景下,只要自己不制造过多麻烦,表现得足够“低调”,那么欧美尤其是美国的主要精力便会集中在围堵中国上。 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是唯一有能力挑战西方体系的大国,必然是西方的头号目标。 于是,伊朗和俄罗斯在各自面临危机时,常常陷入一种被动等待的状态。他们默默地承受压力,同时期望中国会主动出面协调甚至提供支持,来帮助他们解困。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俄罗斯本以为中国会提供更全面的援助;而伊朗面对制裁,也多次表达希望中国加快对其经济输血的速度。 然而现实却并未如他们所想。西方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这两个国家的打压,相反,策略更加灵活多变。他们深知,直接对中国动手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极具不确定性。 于是,美国联合盟友不断加码对伊朗和俄罗斯的制裁、围堵甚至军事威慑,目的就是要将这两个“中间力量”率先压制,以削弱中国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潜在支撑。 从俄乌战争的走向可以看出,西方并未将注意力完全转向中国,而是选择了“多点围堵、分而治之”的方式。 在中东,伊朗因核问题迟迟无法与美国达成共识,西方则利用地区局势持续对其进行“温水煮青蛙式”的遏制。而在东欧,俄罗斯面临的则是军事、经济、科技全面封锁。 正当俄罗斯和伊朗指望中国能扮演“救世主”角色时,中国的态度却显得愈加务实理性。在多个场合,中国一方面坚持多边主义,呼吁和平解决争端,另一方面则避免过度卷入某一方的冲突。 对俄罗斯,中国维持正常经济合作,但并未直接参与俄乌战争,也未提供军事援助;对伊朗,中国维持能源合作和部分投资,但也未在核协议问题上贸然与美欧翻脸。 这正是那位俄罗斯专家所批评的第二个“幻想”:中国会无底线地支持他们,无论他们做出什么选择或陷入什么困境。这种误判忽略了中国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限制。 中国确实强调合作,但合作必须是建立在互利、平等和共同责任的基础上。中国不会也不可能充当他国的提款机,更不会在没有回报和战略收益的前提下为他国无止境地“兜底”。 过去几年,中国在对待俄罗斯和伊朗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大国的战略耐心。 中国对俄罗斯的大宗商品和能源给予了市场空间,也在多边场合维护了俄罗斯的一部分国际话语权;对伊朗,中国在面对西方制裁时仍维持了一定的经贸渠道,并在中东事务中持续主张伊朗的合理立场。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出于情感或义务,而是出于对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的考量。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若伊朗和俄罗斯继续抱有这种依赖幻想,不愿主动作为,不愿为中俄、中伊关系承担更多责任,这样的战略伙伴关系迟早会失去平衡。任何单方面索取的合作关系,都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俄罗斯因长期战争而陷入经济低谷,其国内产业结构过度依赖能源出口,且在西方制裁之下,科技发展和金融体系均遭受重创。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改革和对外经济策略转型,单靠中国的市场输血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伊朗则更为复杂,国内政治体制保守,青年人口与保守阶层之间的张力日益加剧,制裁导致的经济困顿加剧了内部矛盾。仅靠出口石油和从中国获得部分投资,很难支撑其长期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也处于国际压力加剧和国内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科技封锁到贸易战,从地缘冲突到话语权竞争,中国必须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关键领域,投入能够形成战略回报的国际合作,而不是无限地对外“输血”。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如今更强调项目质量、互利共赢与安全稳定,已经不再是早期那种“只要愿意合作就给资源”的模式。 中国外交的转向,也对伊朗和俄罗斯构成了一种无声的提醒。如果想继续与中国走得更远,就必须拿出“成年人”的合作姿态——不仅仅是表达愿望,更要在行动上体现出平等、互利和共同承担的精神。 这意味着俄罗斯必须解决自身对西方制裁的依赖问题,转向更为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同时在地区冲突中展现更高的战略自控力。伊朗则需要在核谈判和地区政策上展现更多理性,释放出愿意通过和平方式争取发展空间的信号,而不是一味对抗和挑衅。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幽梦化蝶飞

幽梦化蝶飞

幽梦化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