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立马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那天晚上7点半,《新闻联播》结束后,电视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则白酒广告。虽然只有短短30秒,却在第二天引发了轩然大波。广电部部长一大早就接到了汇报电话,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央视在《新闻联播》后面播广告了?谁批准的?”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回答:“听说是杨台长自己决定的,没有走任何审批程序。”这个杨台长,就是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面对上级的质问,他没有推诿,而是坦然承认了一切。
其实,杨伟光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当时的央视看起来风光,实际上日子过得相当紧巴。1993年,央视全年的广告收入只有2·7亿元。这点钱对于一个国家级电视台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摄像机都是用了十多年的老古董,经常罢工。连春晚的舞台都显得寒酸,灯光效果远不如现在的地方台晚会。更让杨伟光焦虑的是,地方电视台正在快速崛起。上海台凭借热播剧《渴望》的贴片广告,单集收入就超过了央视的黄金时段。
照这样下去,央视的优势地位岌岌可危。杨伟光深思熟虑后,决定冒一次险。他知道《新闻联播》是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如果能在这个时段播广告,效果一定不同凡响。
但他也清楚,这是在碰触体制的红线。按照当时的规定,新闻节目是绝对不能插播广告的。为了减少阻力,杨伟光采取了“先斩后奏”的策略。他秘密安排技术人员,选了一则内容温和的白酒广告,严格控制在30秒内。
广告播出后,普通观众几乎没什么反应。大家照常等着看天气预报,似乎没人注意到这个小小的变化。但商界的反应却异常热烈,企业家们敏锐地意识到,央视终于开了一道口子。很快,咨询广告投放的电话就打爆了央视的商务部门。
杨伟光见势头不错,开始逐步扩大广告时长。从30秒到1分钟,步子不大,但很稳。到了1994年,央视正式推出了黄金时段广告招标。第一次招标会上,场面之火爆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来自山东的孔府宴酒一举拿下3079万元的标王。要知道,这个数字相当于央视1993年全年广告收入的九分之一还多。这次招标会后,央视的广告收入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1994年达到了4·2亿元,1995年更是突破了10亿元大关。
有了钱,央视终于可以更新设备、引进人才、制作精品节目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王牌栏目相继诞生,央视真正成为了中国电视界的领头羊。
回过头看,杨伟光当年的这个决定确实大胆。如果失败了,他个人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但历史证明,他赌对了。那30秒广告不仅救了央视,更开启了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化的大门。
此后,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广告成为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中国的传媒产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有意思的是,当年那个让部长震怒的“违规操作”,后来反而成了改革开放的经典案例。
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它既避免了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动荡,又为发展开辟了新路。
如今,当我们打开电视,看到琳琅满目的广告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一切的起点,竟然是30年前那个冬夜的30秒。